微习惯的理念非常好,就是从一个非常微小的事情开始做,只要你开始行动了,你就会做的更多。但作者为其找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自我耗竭(ego depletion)在学术界的争议比较大。
咱一项项说。
微习惯的理念可以归结为两点。
一、先开始行动。习惯难于养成是因为很多人有畏难情绪,先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很大的目标,结果还没开始行动就先被目标需要的工作量给吓死了。微习惯的策略是先开始行动,行动之后,你就出在行动而不是想象之中,就可以在行动的状态继续做下去。这里呼应了牛顿的第一定律:
“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当你处在行动状态中,你就更可能坚持下去。当你处在思考的状态,你就会一直思考。
二、习惯要小。小的习惯更容易开始,因为他没有难度,你不会害怕。小的习惯也更容易坚持。这也同样呼应了牛顿第一定律,质量越小,惯性越小。习惯越小,由思考状态/非行动状态转为行动状态的阻力就越小。
基于以上两点,微习惯的理念很棒,比那些一直强调基于动机能来激励人培养习惯的方法要好。通过动机激励来培养习惯,还是从心理/思想的角度入手,人们很容易畏难,而且动机会随着难度和时间的增加而慢慢降低。
而作者把微习惯的理论基础建立在“意志力”的基础上,认为意志力不像动机那样不可控。这两个概念有点不好区分,可以简单的把“动机”理解为是驱使你去做事情的力量,而“意志力”是维持你做事情的力量。作者找出了“自我耗竭”理论来支持自己,即微习惯需要很少的”意志力“。
”自我耗竭“理论很好理解,就是人们在做事情时会消耗自我的意志力。2010年的一个元分析(可以理解为对其他”自我耗竭“研究的一个总结性研究)研究发现了自我耗竭的影响因素包括:
努力程度
感知难度
消极情绪
主观疲劳
血糖水平
而作者认为,微习惯对这五项因素的消耗很小。这也很容易理解,比如,一次只做一个俯卧撑这样的微习惯,所需要的努力程度,感知到的难度,都非常低。因此,作者认为微习惯对意志力的消耗很低,因此微习惯很容易养成。
这个逻辑确实很棒。
但我查了自我耗竭理论的维基百科之后,发现学术界对自我耗竭的研究颇有争议。
首先是有人怀疑自我耗竭的概念就有问题。其不像其他心理学概念,可以用一些工具如问卷来直接测量,而是基于自我控制任务之后第二次任务能坚持的时间,这样一个可观测到的行为。这样,最起码,对这个概念的内涵理解就可能是有问题的。
另外一个就是对自我耗竭的各种研究的结论有冲突。冲突最大的就是两项元分析,2015年的一项元分析对2010年的元分析的统计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其没有考虑到发表偏差(publication bias),从而造成意志力研究的效力被夸大。
学术研究本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提出结论,修正结论,这样缓慢前行。
可能基于心理学结论的自我耗竭研究有争议,但基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微习惯还是很值得一试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