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KFC,看到“100%阿拉比卡”的咖啡宣传语,我就想”阿拉比卡“是什么,是一种很好的咖啡豆吗?其实,”阿拉比卡“并不特指某志勇咖啡豆,而是两大重要的咖啡豆品种之一。
植物学家把所有茜草科的种子植物归为咖啡属,大约有600种。但咖啡交易主要跟两个品种有关——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其中,阿拉比卡咖啡豆含有相对较少的咖啡因,但在口感、顺滑度、酸度上更胜一筹。
根据国际咖啡组织的记载,60%的咖啡豆产量来自阿拉比卡栽培种
所以,"100%阿拉比卡咖啡"的意思,并不是说他们的咖啡豆就是优质的。
这个关于咖啡的知识,来自《如何制作咖啡》一书。作者拉尼·金斯顿,既是一位美食作家,也是一名活跃于各个领域的专业食品顾问。
正如作者说的,“这不是一本食谱,也不是咖啡豆锦集或生活方式的补充”;而是从咖啡文化的起源说起,讲解咖啡制作背后的科学原理、制作方法,以及如何创造出一杯完美咖啡的知识科普书。
更重要的是,作者会从烘焙、研磨、冲泡萃取和平衡等方面出发,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咖啡口味和需求,找到属于自己的“咖啡文化”。
01 关于喝咖啡的态度
某次,和附近咖啡店的店主小哥聊天,他说他早上7点到店,为了“早高峰”那一波咖啡外卖。而我的印象中,咖啡店的时光总是悠闲的,懒懒午后开门,适合发呆和胡思乱想。
咖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标签”在发生变化。以咖啡开启一天的工作,成为了日常。喝咖啡也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我们也不再会对手拿星巴克的路人“另眼相看”。
我喜欢喝咖啡,周围稍微熟悉的人大概都知道,毕竟每天一杯是跑不掉的。
我的咖啡历史,大概是从高中喝雀巢的速溶开始的。大学学建筑,跑不了的熬夜和通宵,咖啡更是形影不离;不过还是喝速溶,就是换成了进口的。工作之后,实现了便利店咖啡自由,偶尔喝星巴克和咖啡馆咖啡。之后,在咖啡同好的推荐下,开始喝挂耳,开始自己磨豆子,渐渐知道自己喜欢的口味。
但我只是喜欢,连爱好者可能都算不上。因为总觉得喝咖啡这件事情也是有鄙视链的,喝拿铁的总比不上喝手冲的。
直到一位咖啡小哥和我说,喝咖啡的方式,重要的是个人喜欢,并没有统一标准。
如何才是一杯好咖啡,评判标准是主观的,这也是咖啡的一种美之所在。
咖啡师仍然是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但作为单纯喜欢喝咖啡的人去了解一些咖啡知识,并不是为了成为专业人员,而是为了了解自己、取悦自己。
02 关于喝咖啡的益处
早在公元1000年左右,埃塞俄比亚的部落就开始食用咖啡,以保证他们在打猎或长途跋涉中的体力。
大多数人喝咖啡的原因是为了提高大脑的灵活度,因为其中含有的咖啡因。咖啡因会对我们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起到温和的刺激作用,产生短暂的能量爆发。
除此之外,咖啡因还可以加速血液中油脂的分解,因而也有人建议可以在健身前喝咖啡;咖啡因还可以扩张血管,具有温和的利尿性。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咖啡的益处。而在书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咖啡的另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功效——抗氧化性。
烘焙使得咖啡豆经历了一系列结构性变化,合成了各种各样的化合物,包括类黑精,这是一种强抗氧化剂。
“抗氧化”是现在健康领域的热门词汇,抗氧化被认为是延缓衰老的重要步骤。所以,你是不是又多了一个喝咖啡的理由。
咖啡的益处很多,但我们也关心喝咖啡会不会上瘾。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每天喝四、五杯以上咖啡的人会在身体上产生轻微的依赖。但这种依赖并不是不可戒断的,类似头痛、疲劳等症状可以在停止喝咖啡后的几天内缓解。
所以,喝咖啡还是得适量;同时,如果你想要减少咖啡饮用量,采用逐步减少的方式能避免戒断症状的产生。
03 关于选择专属咖啡
世上有成千上万种咖啡豆、烘焙方法、研磨方式和萃取方法的组合,咖啡爱好者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可以品尝一杯崭新的咖啡。
咖啡生长的地点不同,主要是海拔,会影响咖啡豆的成分构成,从而影响豆子的风味。在极高海拔生长的咖啡豆,会呈现果味、复杂的酸味和花香,比如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而在低海拔生长的咖啡豆,风味会比较柔和清淡,比如生长在夏威夷科纳的豆子。
我个人比较喜欢偏果酸一点的风味,有咖啡小哥就建议我可以盲选埃塞俄比亚的豆子,一般都能满足我的口感。
咖啡果实的加工方式也会影响咖啡的风味。
加工咖啡果实主要有两种主要方法——干法和湿法,但现在,第三种方法被越来越多的使用,我们称之为半干法。
干法是最古老和传统的咖啡加工方法。豆子经过空气或水清洁,到烘焙并干燥,最后脱壳;这种方法生产出的咖啡豆风味更香醇、更复杂。湿法也称水洗法,可以让咖啡豆的质量更稳定,制作出来的咖啡口感更纯粹、爽口。半干法也成为“蜜咖啡”,会给豆子带去一定程度的甜味。
如果,你选择自己买豆子或者挂耳,就可以关注不同咖啡豆的加工方式,选择你喜欢的那一种。
当然,豆子的烘焙方式、研磨的粗细程度、采用的冲泡方法、使用的咖啡器具、使用的水类型和温度,都会影响一杯咖啡最后的呈现。
咖啡的一切都关乎于平衡。
如果你喜欢喝咖啡或者是咖啡爱好者,那请不要错过这本《如何制作咖啡》。
无论是选择尝试多种口味的咖啡,还是坚持自己的独一口味,愿你能找到自己的专属咖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