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眼前的风景往往会被忽略。我只上过一次南麂岛,而且是因为工作。也是自己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海太熟悉的缘故。总之,南麂岛被我长期忽视了。过了十多年,现在的南麂岛应该会建设得更好吧——
从鳌江出港,航船开了一个多小时,远方宽阔的海面上出现了几座山,那就是南麂列岛。我们老家的老人也称南麂岛为南麂山,据说岛上还有远房亲戚,只是相逢不相识了。
迎着浓浓的鱼腥味踏上海岛,道路、房舍,看起来都是旧旧的,接我们的车已经等在码头。汽车在山路上七拐八拐,拐到了驻地。阳光炽热,马上投入工作。记得是在一座学校的操场,我和记者看着弟兄们卖力地操练科目,汗流浃背的。弟兄们来岛上集训几天了,个个晒得乌黑,看见记者来,就更有精神头了。
夏天的太阳毒,中午就在宾馆里躲清凉。从阳台望出去,明晃晃的阳光直射在安静的海面上。偶尔,远远的有几艘船无声无息的经过……近处,大沙岙的景色也乏善可陈。宾馆没装空调,因为根本用不着。海风送爽,岛上的树荫下、屋角边,只要躲开日头,就是阴凉处,何况面朝大海的房间里?
到了傍晚,该发稿了。那个2G的年代,短信、电报都难以传输大容量的数据。我们就顺着起起伏伏的坡道,去找有电脑网络的地方。岛上的路都不宽,野草见缝插针的长着。我们路过一座水泥碉堡式建筑,据说是宋美龄的“行宫”。岛上的房舍大多低矮,屋面压上了块石,为了防风。屋前一只小狗懒洋洋的吐着舌头,一只猫在墙后探了下头就不见了。岛上居民不多,他们或坐在屋檐下,或在房前不紧不慢的干着手头的活,三三两两的行人在走。整座岛笼罩在一片平和的气氛中,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慢吞吞的气息,时间在这里好像放松了发条。
岛上民风淳朴,乐于助人,不用打听多久,我们顺着路人的指引,在零零散散的屋舍间,找到一间小店,有网络!
这是家夫妻店。一高一矮,一胖一瘦,小夫妻俩很热情。女主人看见记者,格外亲热。连上网络,记者忙着发稿的同时,我们跟小夫妻攀谈起来才知道,他们竟然是通过网络,通过QQ谈的恋爱。尤其难得的是,女主人为了眼前这个瘦瘦的高个大男孩,舍弃大陆的安逸生活,来海岛过着缺少蔬菜缺饮用水,时不时停电的岛民生活。守着这个岛,守着这爿店,守着他!只可惜,我和记者都还稚嫩,忘了挖掘他们的故事,错过了一个好素材。
发好稿,我们道谢出来。男主人正好也外出,彼此道别。男主人慢慢地迈上斜坡,脚上的拖鞋踢哒踢哒的发出声来。那一刻的画面定格,长久的刻在我的脑海里,踢哒踢哒声也久久的印在记忆中。
次日一早返航,没时间去景点看看,就这样结束了南麂岛的邂逅之旅。
多年过去了,再没登上南麂岛。但那定格的画面却时时浮现出来,踢哒踢哒的声音似乎没有消失。这么些年,对于别人趋之若鹜的事,我无心经营;对于自己坚持的事,却笃笃的不愿放弃。是不是,因了这画面,因了这声音,因了这从容不迫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