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积极提倡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提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竞争”。诚然,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社会,引导学生树立忧患意识、积极进取是正确的,然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中却出现了竞争的异化。
中国目前的教育笼罩在一层畸形的“竞争”氛围之下。家长的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开启了孩子的竞争之旅。去年九月上海老教授那篇《牛蛙之殇》反映出了家长之间的过度竞争意识带给孩子的伤害。学校之间升学率的比拼也让孩子深陷题海战术,更有高考这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让家长、学生以及老师身心俱疲。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竞争取胜的标准却是量化的,这就使得教育像一条流水线,将所有学生按进同一个模具中来达到所谓的“合格”。如同19世纪的工人,他们的价值由其生产能力决定,而分数也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父母的期望很大程度是加剧这种“竞争”氛围的重要原因。不少父母把高考当作是孩子阶层跃迁的踏板,母亲辞去工作高三陪读、高考途中出了车祸,母亲让孩子先去考试等新闻值得我们反思,更有甚者,采取“高考移民”这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得到发展与完善,然而在这种畸形的竞争下,不但我们的孩子不快乐,家长和老师也常常处在一个焦虑的状态下。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来杰出的人才?一是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标准答案式的教育局限了孩子的思维;二是“一刀切”的竞争环境下,造就了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造成这种教育竞争意识畸形的根本原因是教育公平问题。中国是人口大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难以彻底改变,然而人人都想去重点中小学和“985”“211”高校,这就使得竞争白热化,因为学生只有在竞争中拔得头筹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也造成了学生、家长以及学校过度重视竞争、重视教育的功利化,反而本末倒置忽视了教育基本的“育人”功能。
如何改变过度紧张的竞争氛围带给学生的压力,让教育回归其本质,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