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遍重读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与第一次的“粗读”不同,在这一遍的阅读里,我顺着全文的经脉细细摸索,脑子里原本混沌模糊的东西竟也开始逐渐清晰明朗起来。
美学大师蒋勋以美学家独有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面阐释孤独美学,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
他在第一章里就有写道:“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觉到巨大的虚无感,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感的原因。”
以前人们提倡“消灭孤独”,人们普遍认为孤独是很可耻的,承认孤独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可是现在却反道而行,看过的很多青年作家写的书都会提倡孤独,甚至让你与孤独和解,与孤独“和睦相处”。
而第一章里讲述的“情欲孤独”,蒋勋这样写道:“情欲是一种永远不会变的东西,你渴望在身体发育之后,可以和另外一个身体有更多的了解、拥抱、或爱,你用任何名称都可以。”
可是做过爱的人都知道,在高潮过去后的那一小片刻时间里,人会处于一种极度空虚的状态,好像肉体与灵魂分离,极度的空虚过后便是油然而生的孤独感,你看,即使我们与这世间有着如此亲密关系的人在一起,我们还是会感到孤独,因为孤独才是人类的本质。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小故事:他年轻时在法国读书时,偶然听到了房东妈妈和一个宁波老太太在说话,房东妈妈说发语,宁波太太说宁波话,两人说了很久很久,彼此语气都很快,可是却没有任何冲突,没有任何误会。
蒋勋由此得知了一个道理——共同的语言,才是误会的开始。
这个世界嘈杂无比,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认真听,很多时候也是因为“不想听”——“当你预设对方这么说的时候,你可能一开始就决定不听了。”
接下来我们说说伦理孤独,伦理孤独大概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也是最容易感到的孤独了吧。
“即使我们与最亲密的人拥抱在一起,我们还是孤独的,在那一刹那就让我们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因为再绵密的人际网络也无法将人与人合为一体。”
这句话特别好理解,因为在很多时候,父母都会以“爱”之名要求你做一些事或以此来绑架你的自由,而这种时候,因彼此之间不可跨越的代沟和独立个体思想的差异而产生的孤独感便不得不出现了。
这种情况在小孩青春期时尤为常见,拿我自身来说,那段时候我常常是一放学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如果父母有事,就会在门口小心翼翼地先敲门,因为我们常常是一言不合就开始争吵,我当时很不明白,我的父母怎么会如此不理解我,可我们明明是这世界上最亲密的人啊?!
相比蒋勋所认为的“思维孤独是最大的孤独”,我却觉得,伦理孤独才是最大的孤独,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会思考,可他却一定有和家人产生矛盾的时候。
出了以上几种孤独外,作者在书中还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幕虚无的“革命孤独”,以及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
而他所讲的每一种孤独,都是真实的,孤独感一定会降临在你我身上,也许孤独的形状千变万化,可我们所感到的孤独却并没有什么不同。
而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这才是我们需要终生修炼的功课,孤独不是病菌,独孤是常态,是你的一位朋友,它能让你静下来好好地思索,然后在万籁俱寂中完成自我救赎。
当它来临时,请千万记得,要紧紧地抱住它,然后轻轻地说一句,哦,你来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