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两三岁的孩子最难搞,过了terrible 2,还有horrible 3。他们常常会和父母发生冲突,表现得固执、蛮横、不听话。在家长眼里,他们似乎一夜之间变身成为“小捣蛋”、“小调皮”甚至“小魔怪”。
养娃就像打游戏,升级遇到怪,家长究竟该怎么办?各位爸爸妈妈别着急,今天我们先来看看“小魔怪”们都长什么样。
第一,通过自己做主来获取安全感。
1岁半的孩子喜欢违背大人的意思,和家长作对,而2岁半的孩子则会和自己对着干,有时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愿。比如,明明想要这个,却偏要选择另一个;或者,本来想做某件事,当大人直接问他的时候他又说不。正是因为心中有不确定,孩子才表现得霸道,因为他们觉得,如果有一部分是自己能做主的(这其中也包括父母决定的事情),那么就会更有安全感。
2-3岁的孩子,虽然相比之前更为独立,但又不足以成熟到能完全照顾自己,于是开始进入执拗期。在他们眼中,自己一天天长大,发现世界原来是那么的新鲜,天地是那么的宽广,事物是那么的复杂,原来很多东西完全超乎自己的想象,在这个执拗的过程中,他们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世界。
第二,往往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秩序感,他用自己的逻辑来解决内心的冲突。他会固执地要求,一样东西必须放在他认为该放的地方,比如两个收纳箱,虽然在大人看来这两个箱子没啥区别,但是孩子会强调:这个只能收纳乐高,那个只能收纳雪花片。而且,家里每个人的东西都是固定的,别人不能用,吃饭的位置固定,如果哪天爸爸和妈妈的座位互换了,他会有意见。
在他看来,做任何事情是有顺序的,当然,是他眼里的顺序。比如洗澡后穿衣服,孩子的顺序是先穿衣服,再穿裤子,最后穿袜子,如果有一天你把顺序弄错了,他可能会大发脾气。还比如,路线必须是固定的,每天去幼儿园只能走同一条路线,到了学校也是晨检、上楼换鞋、下楼晨练一气呵成。如果哪天你换了另一条路线或是让他晨检之后直接到操场晨练,晨练之后再回楼上换鞋,他会和你急,甚至要求必须重来一遍。
第三,他们总是反复多变。
折腾人是常事,他似乎总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提出一些要求,然后又否定它。比如,明明学会吃饭了,他偏不自己动手,“就要妈妈喂”。僵持不下,你准备妥协吧,等真要喂他的时候,他又不高兴了,非得自己吃。又或者,午觉后水果时间,你问他的时候他说要吃西瓜,等西瓜切好端上来,他又不想吃,改成要吃桃子了。
他不但自己反复多变,还善于调动其他人,你会发现如果一件事情,谁不能马上做,他往往就非要那人做,搞得大家十分头疼。比如到时间洗澡了,孩子说要爸爸洗,可爸爸正在接电话,怎么办呢?那就等吧,反正其他人是洗不了的。等爸爸打好电话,准备给他洗了,孩子又改变主意要妈妈洗了,而这时候妈妈可能正在刷牙……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打仗如此,养娃也是一样。
耶鲁大学一项研究表明,不同时期儿童的行为发展会有不同特点和规律,2-3岁年龄段孩子固有的天性就是这样,并不是什么叛逆,父母要意识、理解这一点并正确引导,千万不要简单地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给他们贴上“听话”、“不听话”、“乖孩子”、“坏孩子”等标签,甚至因为孩子的一时固执而发脾气。
今天,lynn老师要分享三个“提前”小妙招,帮你轻松搞定“小魔怪”,爸爸妈妈们不妨一试!
第一,提前沟通想法。
2岁多的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依然很少,需要家长帮助不断增加认知。我们可以事先告诉孩子,接下来某件事情的安排和过程,这不光增加他的印象和认知,也让他感觉到对未知的可控感。
比如,中午可能孩子肚子饿了,但马上就要开饭,你可以告诉他:准备吃饭咯,今天有宝宝爱吃的红烧排骨,妈妈带你去洗手,等吃好饭我们先睡觉,睡觉起来就可以吃饼干了。这样,一定程度上就避免了孩子因为肚子饿,闹着非要饭前吃饼干的情况。
第二,提前约定规矩。
小朋友其实还是比较守规矩的,尤其是他们参与制定的规矩,反而有时候是大人嫌麻烦不愿定规矩。提前和孩子约定一套规则,并帮助孩子长期坚持遵守,是十分明智的决定。对于2-3岁的孩子,定规矩并不复杂,不用过于在意细节,只要总体切实可行就好。制定了规矩就要按照规则来,不临时打破规矩,因为过程被打断,孩子很可能会要求重新来过。
拿睡觉来说吧,许多家长忽视了睡前仪式的作用。睡前仪式也就是睡前流程,这套流程能帮助孩子明白接下来的事项是什么,参与到睡前准备工作中来,提前切换睡前模式。我家的睡前流程是这样的:喝奶、刷牙、洗澡、穿衣、讲故事、喝水、上厕所、关灯,一般8点半左右,我们就会启动喝奶程序。
一心一意做好每个环节并长期坚持,孩子自然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不用家长定点催促。当然,孩子要能熟悉并完成一套规则,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时间,家长不能急。
第三,提前给出选择。
和孩子沟通是有技巧的,有时候家长抱怨孩子“听不进”,其实是家长姿势不对。要想愉快地获得孩子的配合,要注意说话引导的技巧,而所有的技巧中,让孩子学会做出选择是最实用的。因为他会觉得自己是重要的,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而不是非要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事,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比如:睡前故事时间,避免他反复多变,可以问:你想听《小猪佩奇》还是《大红狗克里弗》的故事?又比如,周末户外活动,家长可以问:我们是去中心公园还是植物园?或者马上要到吃饭时间,可以问:我们是现在去洗手还是过2分钟再去?是妈妈到时间叫你还是直接给你定个2分钟倒计时?
要提醒大家的是,选择法虽然效果很神奇,但父母也不能过度依赖这种方法。运用选择法的最佳情景是孩子遇到问题难以决定,而这时是否听从家长给出的选择又无伤大雅。选择法更适合简单场景,复杂场景就不要用啦,要是什么情况都使用,反而会弄巧成拙。
任何育儿技巧都是要灵活运用的,爸爸妈妈们如果只是生搬硬套不奏效,可别抱怨我的锦囊不管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