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关系不是二元关系,而是和夹在两个女人中间的男人这三人一起制造的三角关系,这是婆媳问题的本质。
因为从关系的建立来说,婆婆和媳妇本来是两个陌生人,因为有了婚姻关系,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婆媳关系。从法律上讲,男人是这个关系的前提。
而从情感的发展来看,这两个女人从认识到熟悉再到建立感情,是因为她们共同爱着同一个男人。
所以我们无法把男人忽略掉,单纯来看婆媳冲突。
男人在婆媳冲突中的作用——
很多男人面对婆媳冲突时,可能会这么做:
一是不当介入。做和事佬,两边谁也不得罪,说一些不轻不痒的话。或两边传话,一不小心,反而加剧婆媳本身就有的冲突,火上浇油。
二是否认。做一只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没有看到冲突,觉得与自己无关。
三是站队。有些男人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一切都是老娘说了算,至于老婆嘛,大不了再私下安慰几句。
四是逃走。当男人感到自己被夹在两个女人的冲突中无所适从时,可能会从家庭系统中逃走。比如,逃向工作,去加班干事业,这也是符合社会标准的理由。也有些可能逃到情人那里,在家庭之外再建一个亲密关系,作为寄托。
很显然,这些做法只会让婆媳问题越发战乱四起。
那男人到底该怎么做?
首先,要坚定地在场,不否认也不逃走。同时还要理清家庭的排序。
海灵格指出,家庭当中有正确的序位,才能有健康的家庭环境。
这里的关键, “新生家庭的地位必然要高于原生家庭。先要顾好自己的小家,然后才是小家之外的原生家庭。”这样的排序并非不孝,相反,是为了让爱能更加平稳地传递。“
然后,要通过行动在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中建立清晰的边界,并维护好它。
一个家庭中的男人应当像一个将军,既能守护好家庭的边境线,保护好妻子,又能妥善地处理重要的“外交来使”,维护和平。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要成长自身的人格。
很多男性在婆媳冲突中的不当处理,跟他们的人格不成熟有关。武志红老师曾说,婆媳之间的三角关系,看上去是中国传统的大家庭所导致,不过问题的本质还不是大家庭,而是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
传统中国家庭是失衡的,亲子关系是核心,夫妻关系是配角。在这种模式下,母子关系几乎必然重于夫妻关系。
这样一来,对于很多妈妈而言,儿子是第一位的,丈夫最多在第二位。这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少阻力。比如,母亲过浓的情感,母子之间无边界的关系,孩子自我空间的被挤压,都不利于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
当儿子一旦结婚,妈妈觉得自己失去最重要的情感寄托,无法承受巨大的丧失,想从儿媳那抢回儿子时,被抢夺的男人,他所能做的,只能是被母亲拉走。因为,他自己都“站不稳”,更别提去调节冲突。
所以,男人要高情商地解决婆媳冲突,首先要去成长自己,获得一个独立的人格。当母亲是母亲,儿子是儿子,彼此不粘不腻,清清爽爽,边界清晰时,妻子才拥有了存在的空间。
其实,即使是家庭结构复杂的大家族,也有相处和谐的,关键是关系中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边界清晰不越位。就像是星宿,只要各自绕着自己的轨道行进,那么接触时,出来的也只是绵绵的亲密,而不是战争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