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对于18-25岁定以为成年早期,埃里克森将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定以为——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主角二十岁又在异国他乡,更需要一种亲密感来冲散孤独和不安全感,而中年的教授刚好可以满足她的需要,最主要的是安全感的需要,教授带给她更多的是父亲般淳厚而朴实依靠,主角将这样的感受与爱混淆在一起,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到之间的区别,她喜欢教授带给她那种朴实和安全感,这样的品质让她觉得踏实有种家的温暖,这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她更感到亲切,这是一种亲情的感受,而教授多年平淡而乏味的生活让他早已对爱情失去了向往,而女主的出现燃起了他对爱情的激情,但这样的爱情并不是爱情,他只是存在于喜欢的水平上,女主没有认识到爱情与亲情的区别,教授没有认识到喜欢与爱的区别,教授清楚女主这样的爱情是短暂的,他也给不了女主长久的幸福,但他依然与女主在一起,这是人性的一面,对于男性这很难拒绝,这是男性的本能。
女主那样的感情有别于爱,她没有对亲情清晰的认识会很难与爱区分开,也很难处理好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个年龄的人,对爱是单纯的,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自己的感受上,而爱之间是没有层次感是不掺杂其它情感的,掺杂其它情感要么趋于感恩要么被动这是扭曲的,当然也是不能长久的,当她经过成长后会感觉到当时的那种感受并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出于一种安全的寂寞时,那可能只剩下蓦然一笑了——至少我经历过我活过。从这个侧面也反应出为什么男性喜欢二十岁的姑娘了,因为她们单纯认真天真说俗一点就是可爱又好骗
家明对女主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一直相信这么可爱的女主不应该过那样没有前途的生活,他相信那是暂时的,他可以给她更幸福的生活,这是他内心与现实的落差,这样的落差使得他想去拯救她,他内心存在的善良促使他去关爱女主,这样的拯救和关爱是来自于他内心落差的痛苦,他内在的动机是想完结这个痛苦,这或许是爱的另一层面。
人到底活的清晰一点还是活的糊涂一点好呢,清晰了可能会减少很多冲动和经历,会减少很多痛苦纠结和内心的冲突,糊涂一点回想起来会没有什么遗憾,因为我努力过经历过真实的感受过,这些都是活过的证明。生命不就是这样吗?在经历中前行在痛苦中成长在绝望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