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相似更具有吸引力,与我们相似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往往更加幸福。这里的相似不止是我们通常以为的价值观、人生观、喜好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即人们的依恋类型。
人际关系专家Bartholomew提出,人们之所以要避免和他人亲密接触,是因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原因。一种情况是人们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对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绝和欺骗。另一种情况是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欢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愿意与他人发生亲密的依恋关系。
Bartholomew提出四种依恋关系:
安全型——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忧心独处和不为人接纳。
痴迷型——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让我不安,有时还担心伴侣不会像我看重他一样看重我。
恐惧型——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我不安。感情上我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活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而受到伤害。
疏离型——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对我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我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人依赖。
以上内容来自《亲密关系》作者 [罗兰·米勒 (Rowland S. Miller)],不是克里斯多福·孟的那本著作。这本偏理论,有大量的调查数据。婚姻关乎人一生的幸福,可惜我们大学里并没有这样类似的课程,而在美国早已开设。
这几种依恋关系一方面受幼年时期养育者的照料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事件的影响,另外也受到的教育、书籍、历史文化等影响。它们共同促成了我们依恋类型的形成。但一旦形成的依恋类型又不会固定不变,人生往后的经历也会起作用。比如一个偏安全型又有点痴迷型的人,当经历很多次不愉快的亲密关系,遭受过很多次的欺骗等之后,依恋类型很大可能将向着恐惧型或疏离型转变。而恐惧型的人如果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愉悦又安心的亲密关系,那么他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向着安全型转变。
每一次不愉快的亲密关系或多或少的总会让人受了创伤,越是情感投入的多,越是觉得伤害大。这样的一个个事件,有时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我确实看到过原本活泼开朗的女孩,因为遭受了情感创伤,变得沉默寡言,从此关上了心灵之窗,不再相信男人。这样的事情的确让人觉得惋惜,多读书、多阅人、多反思吧,慧眼识人很重要。
我始终相信,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定有一个适合我们的人,只是我们需要点智慧和耐心去发现,每一次探索只会让我们增长智慧,我们会更接近命里的那个人,所以不要怕失败,更不要灰心,爬起来继续前行。
愿你心怀希望,有爱有光。
徐永萍
2019/8/18上海
欢迎善良有爱心,乐于奉献的友人,搜索微信公众号“胸无城府心如玉”,关注并投稿。
感谢您的时间,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