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下午,完成手头的工作,很想找个人说说话,看着静悄悄的朋友圈,大抵人们都在忙着吧……或许不打扰也是一种尊重,哪怕是最好的朋友;索性自己听听音乐,看看美文,让心安静下来,让时间自由地流淌。
此时,耳边飘过苏打绿的那首《独处的时候》:“独处的时候,夜容易特别黑;独处的时候,心容易悄悄破碎;冷冷的手发抖,热热的泪坠落……独处的时候,好想有谁能出现;独处的时候,像跌进了深渊;独处的时候,想拆穿全世界的谎言……”
在我看来,独处并没有那么糟糕。在某种程度上,独处也是一种享受。独处的时候是最自然的时候。不必看人脸色,也不用给人脸色看,不必粉饰自己,也不必勉强自己,可以做一个最真实最本色的自我。
独处的时候是最自由的时候。可以看喜欢的书,做喜欢的事,可以真正自己当家做心灵的主人。独处的时候是最安静的时候。可以远离喧嚣纷乱的尘世,避开躁动不安的人群,无丝竹之乱耳,无闲言之扰人,可以静中观物动,可以闲处看人忙。
独处的时候是最适合学习的时候。安静而无闲人闲事打扰,自然而没有任何压力。独处的时候是最适合思考的时候。可以宁静地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可以冷静地解剖自己,可以理智地判断别人,可以全神贯注沉思,也可以纵横驰骋遐想。
独处的时候是最适合休养的时候。可以想点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可以做点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可以抛开一切,可以彻底放松自己……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们时常会有一种找不到自己的感觉。忙碌的现代生活赋予了人们很多高难度的技能———社交、决策、应变……却偷走了最简单的独自安静思考的能力。美国《赫芬顿邮报》曾经刊登文章,把独处比喻成濒临灭绝的物种,呼吁人们每天再忙也要抽出一些时间,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对于一个人来说,独处和交往都是必需的,但比较起来,独处直接面向内心,面向深层次的存在。就如周国平所说:“独处时,人是直接面对世界的整体,面对万物之源的。相反,在交往时,人却只是面对部分,面对过程的片断。人群聚集之处,只有凡人琐事,过眼烟云,没有上帝和永恒。” 可见,现代社会虽然需要善于交际之人,却也不能缺少着眼于整个世界的安静沉淀的灵魂。
环顾我们周围,你会发现有不少人大多时间虽是一个人,但他们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处,不是电话不断,就是玩手机、打游戏……
“搜狐网”曾针对“时间都去哪了”的话题做过一项调查,在受访的1万多人中,近七成人总感觉“不知干了什么,时间就过去了”;42%的人虽然对工作生活有安排,但总不能照章执行,几乎没有人专门留出时间独处;即使有,34%的人也会把它留给手机、电视、网络。
探险家大卫·尼尔说:独处的甜美经验是笔墨难以形容的,心灵和感觉在不断观察和反省的沉思中,发展出敏锐度。
独处自古以来就为众多诗人、学者所推崇,不但喜其静,更求其自由。王维喜静,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静静地坐在幽篁之中,心是自由的,行也是自由的。
佛家讲究修为,与独处关系更是密切,故寺院选址往往在深山野林之中,人迹罕至,自然就清静安然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独处时,虽然会有一点沉寂落寞,但会多一些思量和慰藉;虽然会少一些欢歌笑语,但会多一些认知和感悟。
独处,真的没什么不好。因为少了外界的牵扯和干扰,可以静心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虽然达不到白居易“亭上独吟罢,眼前无事时。数峰太白雪,一卷陶潜诗”的境界,却也可以体会“花间一壶酒……我歌月徘徊”;“静看鱼虫乐”,“独钓寒江雪”的情趣……让我们偶尔都给自己一次独处的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