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有不少家有二宝的妈妈们问我如何能做到平衡两个宝宝之间的爱呢,他们都不约而同的面临同一个难题:就是二宝出生后,大宝就变得越来越难伺候了,原本可爱活泼的小天使突然变成了事儿精,撒娇打泼,遁地耍赖,变得玻璃心,说不得碰不得。争宠是家常便饭,甚至欺打小宝的行为时有发生。
自从有了二宝,我就特别注意平衡兄妹的情感和时间投入,效果还算可以,哥哥独立友好,兄妹和睦。
当二宝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就开始培养大宝与她的感情。比如看着我的肚子一天天变大,我常常邀请大宝参与到胎儿的互动中,让他伸手摸摸胎儿四处乱窜的四肢。告诉他,“在不久的将来,你会多一位小伙伴,可能是位小妹妹,或者是位小弟弟。这位小伙伴以后,你们就是彼此的玩伴了,他会陪你长大,陪你玩各种游戏。”
同时,我跟家人都打了预防针,千万不要在二宝出生后就冷落了大宝,要同往常一样,该关注的时候不能放松。更不要出现所有人扔下大宝,都去管二宝的情况。以免大宝觉得二宝夺走了属于他的爱。
二宝(妹妹)出生后,我也密切关注着大宝的情绪状态,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安抚。同时也常邀请他参与到照顾二宝的日常中来,比如给二宝拿个洗脸帕,递双鞋;二宝睡着了保持安静,帮忙盖被子,出房间关门之类的小事。
在这个过程中,大宝渐渐地养成了照顾妹妹的习惯,比如,他想要去某处玩耍,回头发现妹妹落在很远处没跟上,就折回去,伸出双手做出要抱妹妹起来的动作,示意我们去抱妹妹。当我将妹妹横抱在怀里的时候,他知道妹妹是在睡觉,会伸出小胖食指放在嘴前,发出嘘的声音,示意大家保持安静。然后轻轻地退出房间,带上门。一起出去玩的时候,会给妹妹拿小玩具。刚满两岁的大宝俨然一副“别人家的孩子”形象。
二
今年春节回了一趟老家,出门走访时,常常遇到亲戚跟大宝他开玩笑说:“你妈妈不爱你啦,妈妈不要你啦,妈妈只要妹妹,你看妈妈抱着妹妹又不抱你。”
每回发生这样的事,当天的大宝就会一直抱着我不撒手,拉都拉不下来,应该是想证明妈妈是爱他的。不想下来是怕我不要他。
每回听到亲戚们的玩笑话,我会及时告诉对方不要跟孩子说这种话,对他们心理成长的危害太大。然后对大宝说:“他们刚说的不是真的,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你都是妈妈的好宝宝,妈妈永远爱你。”
原以为,这样能消除上述玩笑话对大宝产生的不良影响。可是,孩子的世界,没有开玩笑这个概念。况且同样一句话听的次数多了,他把这些听进去而且都当真了。在之后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情境中想起来,从而印证它的真实性。
比如,他和妹妹在一起,为何妈妈选择抱妹妹,妈妈是不是只爱妹妹不爱他了。
比如,妈妈阻止他欺负妹妹,妈妈是不是只爱妹妹不爱他了。
比如,妈妈带妹妹(还在母乳中)出门,没带他,妈妈是不是只爱妹妹不爱他了。
尽管这一切在之前看起来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如今都能成为一场情绪大暴发的导火索。
慢慢地大宝对妹妹也没有以前那么友好,不仅不爱与妹妹分享,还常常与之争抢;不爱与她玩耍,甚至是排斥她;容易生气,生气就拍打妹妹的头。这时如果有人保护妹妹,他就遁地不起。后来发展成为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情就遁地不起。
当我意识到问题严重时,开始调整与兄妹俩之间的陪伴时间,白天有意识的多陪陪大宝。情况刚有好转了两天后。我带兄妹俩去县城玩,当时我抱着妹妹,婆婆抱着大宝,这时有个亲戚就大声地对大宝说“你看,你妈妈不要你了,只要妹妹,不然妈妈怎么只抱妹妹不抱你呢。”听完这话,大宝就从婆婆怀里要往外挣脱,伸手要我抱。虽然当即阻止了那个亲戚继续说,以及安抚了儿子,可是那一整天,大宝就粘着我不松手。
这句在常人看来极其简单的玩笑话,在短短一个星期不到,就将我们这一年多苦心为孩子建立起来的安全感和行为习惯击垮得所剩无几。前前后后,花了两个月才修复如初。
三
于是假期还没结束,我便带着孩子们返回深圳。因为在那里没有这些“熊亲戚”会拿这些自以为是的幽默来恐吓孩子。
返回到深圳后,除了周末白天我会多陪陪大宝,保持一段与之独处的时光,让他感受到来自爸爸妈妈这里的全然的爱。平时下班回家,到小区楼下时我会给家里人电话,将妹妹先抱回房间,让我进门先与大宝单独呆一会。一开始,大宝见我回家,会与我粘好久,慢慢地每天回家他粘我的时间缩短了。每次我都等到差不多他可以自己玩耍的时候,再去抱妹妹,这时的大宝已经不吃醋了。
当连续两天听到隔壁房间传来大宝开怀大笑的声音时,我想灰暗的时光已逐渐远去。
这样大概坚持了两周,兄妹俩又能坐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现在距离春节已整整两个月。家里的雾霾基本散去,出门玩耍的时候,大宝不再让我抱了,一如当初自己走路,自己推自己的婴儿车。还会提醒我们别忘了抱上妹妹。
原来,孩子要求不多,只要爸爸妈妈的每天那么一会儿全然的关注和爱。当感受到这种关注和爱后,他们心中的爱也会溢出来,惠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