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如果这个时候能读读这个故事,学一学卢怀慎,恐怕也有所收获。别人身为宰相,身居要职,而且才华横溢、品德高尚,尚且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改变自己,适时退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有什么“拿不起、放不下”呢?
文|齐国有个人
近常流涟於史书间。当阅及《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唐纪》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文时,感觉故事情节有趣,仔细想来,也很有借鉴意义。
一
“伴食宰相”与“救时宰相”
唐开元三年的春初正月,癸卯二十日,唐玄宗任命卢怀慎为检校吏部尚书兼黄门监。
卢怀慎为官清廉谨慎,日常生活勤俭朴素,不营家业,不敛财富。虽贵为朝中卿相高官,然将所得俸禄和皇上给他的赏赐,均随时分予亲朋戚友和手下随从。而自己的妻孥儿女却不免时常受冻挨饿。他所居房舍亦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而难以遮风避雨。
姚崇,与卢怀慎同为相辅之职。姚崇曾经因儿子死了办丧事,告假十余天。卢怀慎不能对政事作出决断,从而使得政事累积如山,卢怀慎心中十分惶恐,上朝时,向玄宗请罪。
玄宗说:“朕将天下大事皆委付於姚崇,让你坐在宰相位置上是为了对雅士俗人们起镇抚作用罢了。”
当姚崇家事毕后回朝理政,只用了不多久的功夫,便将堆积如山的政务积案处理完毕,脸上颇显得意之色。回头对着紫薇舍人齐浣说:“我作为宰相,可以同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比?”
齐浣开始时没有回答。
姚崇又说:“与管仲、晏婴相比,何如?”
齐浣说:“管仲、晏婴所制定的法度就算没有能传之於后世,但可以作到终身实施。然而,您所制订的政策,却随时随地在更改。似乎不及他们。”
姚崇说:“如此说来,我究竟算是一个怎么样的宰相呢?”
齐浣说:“您可以算是一位救时宰相。”
姚崇听后,甚喜,掷笔於案上,说:“救时的宰相,不也是很难得的吗?!”
卢怀慎与姚崇同时为相,自认为才不若姚崇,凡事都要推给姚崇处理。当时人皆称他是“伴食宰相。”
二
“抱怨"与“改变"
这则故事初读起来让人颇觉有趣,忍酸不禁。
堂堂大唐王朝之中的两位宰相,居然一个被称为“伴食宰相”,一个被称为“救时宰相”。这“伴食宰相”卢怀慎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大大小小事的事情都交给姚崇作主,甚至姚宗不在时便无法干事,只好忙天慌地去向皇帝老官儿告罪了。
而“救时宰相”姚崇又恰恰相反,当仁不让地把政务全部揽在自己手中,不管卢怀慎等意见如何,提起笔来三下五除二便收拾停当,还坦坦荡荡地说出自己同古代有名的贤相管仲、晏婴不相上下。
这两个人,一伴食,一救时,真如相声演员中那斗哏和捧哏的,一唱一和,搭配得如此和谐,可谓水乳交融,天衣无缝。这唐玄宗更是,不仅不怪罪办不了政事的卢怀慎,还明明白白地告诉他,本来就只是让他呆在宰相的位置上起个安抚人心的作用罢了。
于是三个人各有所得,各自安心,天下太平无事,这时还出现了史你“开元之治”的盛况。
而当我们仔细咀嚼这个故事的内涵时,才发现它不仅有趣,而且不蕴藏着颇为深刻的道理。笔者觉得,除了唐玄宗能做到慧眼识人,知人善任之外,至少有两点启示。
其一:自知者明
善于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最智慧的
姚崇处政事干练、利索,应该说是一位实干家。对于别人评价,不能算贤相,也算不上良相时,他能有自知之明,并且能乐意接受别人批评自己政令时改的意见。
卢怀慎身居相位却不擅政事,表面看来是一位才具庸碌之辈。不过,他虽没有处理政事的才能,但为人清廉耿介,清贫节俭,人品却不差。
(剧照:《唐明皇》中的卢怀慎)
开元四年十一月己卯,怀慎病情危笃,他还专门向玄宗奏请推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说他们是难得的人才,希望玄宗能爱惜和重用他们。
不久,乙未,卢怀慎去世。家中清贫如洗,毫无积蓄。只有一位老仆人请求卖身换钱为他办丧事。这也称得上是历史上的高官中的清廉典范吧!
况且,卢怀德也并非没有才气。他曾是举进士进身,唐中宗时连连升官至黄门侍郎。他的诗文都是有名气的。只不过在处理政事方面不及姚崇,因此才撒手不管。他这种不管事比乱管事要好得多。
我们现在经常说,为官者须才德兼备。但是当今有些并无才气的人也在画圈圈,不懂也还偏去乱圈乱点。那还不如学学卢怀慎,不乱去圈点,比乱圈乱点要好得多。
其二:自胜者强
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强大的
前几年,关于“寒门能不能出贵子”的讨论,在社会上曾引起广泛热议。最近,又看到今年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熊轩昂同学接受采访的报道在网上沸沸扬扬。这篇采访也确实让好多出生农村的年轻人对未来感到好生气馁,抱怨自己没有出生在大城市,没有当外交官的父母!
其实,静下心来想想,这也是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或者对自己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没能全面客观地认识,没能正确地认识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有关联。
诚然,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家庭的优越,良好的资源有很大关系,不过,除了无法改变的先天条件之外,最主要的因素还取决于后天自身艰苦不懈地努力。
今年甘肃定西有一个叫魏祥的学生,因为先天性残疾下肢不能行走,父亲早逝,唯有母亲一路伴他求学,他凭着不屈不挠的努力,考出了648分的高分,被清华预录取。
今年刚上任的香港首位“女特首”林郑月娥,出生于群租屋,因为贫穷,父母在她读书时甚至连一张书桌的费用都无法承担,她放学后只能站着用双层床上层充作书桌完成一本本习题集。她凭自已的努力考进名校,从普通公务员成为政务司司长,再到今日当选特首——无疑是依凭自身拼搏,突破原生家庭与固有阶层的典范。
退一万步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负有自己的使命,也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要在这世间立足,必须首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战胜自己。只有清醒地对自己的条件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评价,才能认清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尘世间所有的纷纷扰扰,守住自己来到人世间的使命。
当然,正确认识自己并不等于贬低自己、压抑自己,而是各尽其才,各显其能,各显其才。就是被人称之为“伴食宰相”的卢怀慎,可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曾经举进士,唐中宗时连连升官至黄门侍郎,又是加官,又是加爵,写下的文章也洋洋洒洒。
其实,卢怀慎并不是没有才气,不过他自认为在处理朝政方面不及姚崇,也便撒手不管罢了。如果他端着个架子,不问青红皂白,在那递上的奏章上一气地圈圈点点,倒也算干了一点政事,可还不知会弄成什么结果。
如果再与善于处理朝政、精明能干而又颇为自负的姚崇有点偏差,那就更不好收拾了。“红花需要绿叶扶”。能衬出别人不也成就一桩美事?难怪唐玄宗知人识人,不强人所难,却乐得个逍遥无忧。
当下,一大批高考学子将如愿以偿地地进入大学校门,又有一大批莘莘学子满怀希望地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期待着一展才华、实现抱负。
但从现实生活中来看,结果总是有些人感到有太多的遗憾、太多地失落。或者抱怨自己大才小用、用非所长,或者感叹怀才不遇、前途黯淡。
归根结底,还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这个时候能读读这个故事,学一学卢怀慎,恐怕也有所收获。别人身为宰相,身居要职,而且才华横溢、品德高尚,尚且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改变自己,并适时退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有什么“拿不起、放不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