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份电子杂志,可以按期数订阅,买了一年12期的随时想看就看。还有种方式,是买一年的时间,这个时间你可以看,所有期数的杂志。你会怎么选?
在以前,当然是按期数啊。买下来,就是自己的了,可以想看就看。但现在,我们的时间被各种APP占据,变得碎片化。若不是为了收藏,真的没必要按期数。
现在的情况,往往是收藏太多,却没时间看。
网易出了一个“蜗牛读书”的阅读APP,比较特别的在于,它不是卖书,而是卖看书的时间。
所有的书都可以免费看,一天免费一小时,要继续看,就要买会员时长。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天能看一小时的书,都是很不容易的。
当然真想看,也许一小时不够。但比起买了许多书没有读。每天能读一小时书,这对用户更有价值。
对于平台,以前按照卖了多少本书算。现在则是按用户使用时长算。
以前运营的方向是,让更多的人买书,让一本书卖更多份。而现在则是让单个人使用更长时间。只有对用户有价值的,才能获得更多阅读时间。
这也算流量思维到价值思维的转变。
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按照时间来售卖呢?
目前现实生活中,租赁是这样的模式。
常见按时间收费的有租房子,网吧上网,KTV唱歌,健身房健身,图书馆借书,教育培训,电视广告,网站会员……
除了上面一些租形式的,我们生活中,所有的物品都有保质期使用期。
我们感觉会长期占用的物品,其实都有一个期限。最后要么是坏掉了,要么是我们不再需要了。旧物品只剩下怀旧价值,乃至怀旧的物品,都可以成为一种体验商品。
手机有使用期限,车也有,衣服衣服鞋子,书包……
时间才是终极战场啊。
虽然所有物品,最终都可以按照时间计算,但这并不能决定它们按照时间收费。
什么样的物品适合租用呢?太昂贵的,太占空间的,使用次数少的……
这是一个成本和收益的权衡问题,当使用的收益远低于,物品本身的价值,就没必要租用了。
假设一个杯子要10元钱,按天租,一天0.1元。如果我经常用,要用200天。那么就是20元。
这个时间成本已经超越了其空间成本了。所以就选择空间成本,买个杯子不就得了。
但是如果杯子,一天0.001元,用200天就是2元。当然没必要买个杯子 。
我们设定使用一个物品,有三种成本:空间成本、运输成本、时间成本。
空间成本,就是这个物品的售价。
运输成本,就是获得和抛弃这个物品过程,要花的价格。
时间成本,是我们租用物品的价格。
比如一套VR设备,现在比较昂贵,也不是很必要。空间成本很高,不如租用。
比如一台电视或者手机,虽然不是那么贵,但怎么找到下一个使用者,怎么快递给他都是个问题。当然现在又了咸鱼这样的平台。
比如衣服,找到合适的大小,并愿意穿旧衣服的也很难。这都是运输成本。
随着互联网和交通的进步发展,运输成本越来越越低,物品按照时间计算价值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