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属性的精准定位
——读顾之川《语文工具论》
曹公奇
(宝鸡市教育教学研究室,陕西宝鸡 721004)
【摘要】语文课程的性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顾之川先生从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的角度,全面分析语文学科的性质,认为精准定位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工具性并不排除人文性,语文学科要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以春风化雨般的形式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教师要明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从语文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教师素养等方面去落实语文工具性。
【关键词】语文属性; 工具论; 属性定位
语文课程的性质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育界争论的焦点。语文工具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在争论的旋涡之中,直至今日仍有学者就语文课程的性质发表不同的见解。
曾主编多套中学语文教材的著名语文教育家顾之川先生,在《语文工具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一书中,从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梳理语文工具论的来源、形成及发展变化,分析了语文大讨论、文学教育、语文人文论对工具论的冲击和影响,客观理性地论述了语文工具论的内涵以及如何全面理解语文工具论,并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考试评价、教师素质等方面论述了语文工具论实施的方式策略,从语文教育的基本属性、指导思想、优良传统、基本任务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语文工具论的性质及作用。
顾之川先生的《语文工具论》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此前关于语文工具论的论述虽然较多,但都不成系统,只是散见于各种书刊。《语文工具论》,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语文工具论的专著,是一部具有历史观、前瞻性,又充满学理分析的语文教育论著,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方法策略,进一步推进我国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确认工具论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
语文学科虽然历史悠久,但其学科属性一直难以统一。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和教学任务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语文工具论初步形成;之后,语文教育一度成为政治的附庸;改革开放后,语文工具论得到重新确认;世纪之交时,在语文大讨论的冲击下,语文人文论逐渐兴起;新课改以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实现融合。至今,研究者仍在思考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在这样的形势下,顾之川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梳理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客观分析历史上对语文学科的各种定性,明确提出了:“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1]8 “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语文这一工具,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1]8 “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基础工具,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我们的母语。”[1]1 “语文教学必须树立工具意识,工具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发挥作用,因而语文教育又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1]288 “中国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引领新一代公民认端方典雅的中国字,读文采飞扬的中国书,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做顶天立地的中国人。”[1]1
这些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论断,不是空喊口号,也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论述或故意标新立异,而是在深入研究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的基础上,全面考察各种观点,深入分析语文学科性质和根本任务后,才确认了工具论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这一结论。从而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二、客观确定文学教育的地位
一直以来都有作家、学者极力倡导文学教育,他们认为如今的语文教育缺少文学教育,甚至认为语文教育就应该是文学教育。在《语文工具论》中,顾之川先生以客观、冷静的姿态,全面分析了文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从中国古代的文学教育,到近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教育,再到新时期文学教育的复苏,语文界对文学教育的反思,他在文学教育的发展变化中分析文学教育的利弊,最后明确了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位置:“尽管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也就是说,除了文学,语文教育还有更多实用的内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培养作家。”[1]156 “绝不能把语文课等同于文学课。这方面我们是有过教训的,也是由语文的工具性决定的。正如余有源所说:‘语文教育绝不等于文学教育,文学只是语文的一部分而已,况且中学的文学教育也不等同于大学的文学教育。’”[1]158
这些精辟的论述,对于那些过分夸大文学教育的作用,认为语文教育丧失文学性的论调是一个有力的回击。正确看待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要厘清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从属关系,才能明确文学教育的任务,真正发挥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深入剖析人文论的主要内容和局限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后,语文人文论的旗帜被高高举起,人文论好像成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救命稻草。许多人认为,语文就是一门人文课,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其内在价值和意义的集中体现,甚至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认为工具性的观念导致语文教育人文价值的严重流失。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教材编排普遍以人文主题来组元,将同一人文主题、不同类型的文章编排成一个单元,好像语文教学就是为了进行人文主题教育。语文教学中,为了凸显人文主题,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全放在挖掘人文主题教育上,从文本中引出人文主题,不断引伸拓展人文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以至于有些课堂几乎忘记了语文教学的本来任务。经过十多年轰轰烈烈的课改实践,许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一味强调人文性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影响,进而反思、讨论这一问题。新课标的修改,也是对这一问题的一种纠偏。
基于这一情况,《语文工具论》出版可谓正逢其时。顾之川先生从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人文论产生的背景出发,剖析了人文论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人文论的主要局限,进而明确了人文论和语文教育的关系,提出了许多旗帜鲜明的观点。比如,人文论“混淆了教育与语文的界限”,“工具论由于准确揭示了语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因而能够成为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语文教育固然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包括拓展视野、培育心灵、丰富情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等关系密切,但这些却是整个教育所应完成的任务,不是语文一门课所能独自承担的,其他学科也要承担这样的任务。换句话说,人文论无法揭示语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1]175 他还认为,“语文课应该由一连串的语言运用实践活动组成,人文精神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没必要在语文课上高举着‘精神’‘人文’之类的旗帜。语文教师固然是‘经师’‘人师’,但首先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引路人。”[1]184 “语文工具论不曾排斥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语文课当然要注重人的发展和人格塑造,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人文性不是语文的特点,而是整个教育的总目标。”[1]289,进而指出,语文教育“应以学习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为‘基本任务’。至于思想教育、文字审美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科学知识教育,都是语文教育的‘其他任务’。‘其他任务’要为‘基本任务’服务。‘其他任务’的完成,要靠‘基本任务’来带动,要靠语文学习中的逐渐积累、感染和熏陶,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1]290这些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的话语,对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语文教师而言,着实具有茅塞顿开之感。《语文工具论》为教师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提供了中肯的建议。
四、落实语文工具论的具体看法和建议
既然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门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阅读、写作等关键能力”。[1]193那么,如何真正实施语文工具论呢?
顾之川先生从语文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教师素养等方面阐述了语文工具论实施的一些看法,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如,课程设计必须立足语文教学实际,可从语文教育先驱的论著中获得有益启示,设计出体现国家意志的语文课程;教材编写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落实好工具论属性,改革教材内容,坚持选择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文章进入教材,采用理想的编排形式,创新教材编写机制,创新教材编写机制,教材编写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落实好工具论属性,改革教材内容,坚持选择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文章,以理想的形式编写教材;教学实施上要树立语文工具论意识,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以科学合理而且具有创造性地的方式使用语文教材,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核心素养;考试评价方式要改革,要突出“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核心立场,解决好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内容,处理好“基础性、综合性、应用型、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及“怎么考”的问题;教师素养方面,要加强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提高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专业阅读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统筹规划,相互配合,方能落实以语文工具论实施教学,提升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顾之川.语文工具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
(原载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