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讨论的话题是,如何走出他人的眼光。因为昨天的一件事,让我觉察到之前的自己是如此在意他人的眼光,很大程度地活在他人的眼光里。
先说说昨天的事,领导交待我去做一场诵读活动的准备工作,从参与人员,诵读内容,配乐,到串词都要考虑到。当我被告知时,只觉这是一项任务,尽力做好就行。这种感觉,让我觉察似乎缺少了些什么。仔细一回想,少了莫名的兴奋。对,正是兴奋。
在之前的工作中,也经常会碰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项目,从提案到跟进都比较棘手。但是对这种项目却会产生莫名兴奋,觉得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那种迫不及待,那种跃跃欲试。在领导想要动员大家加入进来时,我已经抑制不住要毛遂自荐了。不知为何,那时一遇到这种棘手项目,难度越是被夸大就越是觉得兴奋。当时猜想可能是我骨子里就有迎难而上的基因吧,越是困难情境就越能激发我的斗志。这种情绪反应还会出现在可以展示自己的公众场合。但在昨天接手的这项任务中,我丝毫感受不到兴奋,按理说这是个十足的表现机会,可以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又是具有挑战性,为何那股抑制不住的兴奋不见了?
与朋友一番讨论发现,是我的表现欲在作祟,是极力想要证明自己的表现欲,是它在兴奋,越是在公众场合,越是有挑战的工作就越能激发它。
为什么我会有这种强烈的表现欲呢?我归因是不自信,因为不自信,所以极力想要证明自己,而证明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迎难而上,最好场合就是公众场合,哪怕自己准备得并不充分,哪怕不是每次都能证明成功,但是那种兴奋却是始终都在,抑制不住。
而这种想要证明自己的表现欲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性格黑洞。因为,这种形式的证明结果是需要根据他人的态度而定,决定权在他人手里,如果他人认可的话你才觉得自我证明成功,如果他人不认可的话便觉得自我证明失败。这种依赖他人认可进行自我评价,会导致自己格外在意他人的眼光,甚至不惜放弃、舍去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被他人眼光所左右,十分容易形成讨好、迎合型人格。结果就是,有时能捡到一些他人的认可,有时捡不到,捡到的时候开心一阵子,捡不到的时候难受一阵子,这种因他人评价而引起自己情绪的起起伏伏。
而我现在通过日常的觉察观想,尽量保持内求而非外求,看见并反思自己的思考行为模式,用意识之光去照见未知的自己。因此,内心也在跟着发生改变,那个极力想要证明自己,那个不自信的小女孩也在发生着改变,她已经逐渐不需要通过他人认可来评价自己了,她内在的自我评价系统已经在逐渐稳固。
可见,走出他人的眼光并不是一件难事,通过自我行动来坚定自我评价,把自我评价权收回到自己手里,他人的评价作为参考而非决定因素。例如,我会坚持每天列日清单,一件一件完成打勾,会在下班时写下今天喜欢怎样的自己等等,用这些来看见自己的改变和进步,看见自己的毅力和坚定,一点一滴积少成多,聚沙成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