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理,忧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见由则兑而倨,见闭则怨而险;喜则轻而翾,忧则挫而慑;通则骄而偏,穷则弃而儑。传曰:「君子两进,小人两废。」此之谓也。
____ 《荀子·不苟》06
先看一下荀子这一段的逻辑结构,大的框架是对比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分成思想、认知能力、仕途、情绪和境遇五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从相反的两个角度展开阐述,每个角度又从内外(意识和行为)两个维度叙述其具体的表现。把握了这一点,对我们理解具体的字义很有帮助。
分段解读:
君子小人之反也。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知则明通而类,愚则端悫而法;见由则恭而止,见闭则敬而齐;喜则和而理,忧(憂)则静而理;通则文而明,穷则约而详。
大心,三观范畴,正面指志向、抱负,负面指野心。小心:指日常待人处事时的思虑考量。“敬天而道”,道,顺也。“畏义而节”,节,止也,止于礼义。
由,用也。“恭而止”,夙夜敬事曰恭,止,知道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尽心尽责把份内的工作做好,但不好大喜功,胡作非为。“见闭”与“见用”相对,指仕途闭塞不通。“敬而齐”,敬,自警也。齐,肃也,正也。不被起用的时候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仍然自警而遵守礼义。
理,正也、道也、性也。合乎天道本性,合乎先王之道的礼义,这种有秩序的状态就是“理”。人在高兴的时候,容易放松自己,一时兴起会做出一些过分的举动,荀子告诫我们“喜不过予”,比如违反法度封官许愿,或者乱发奖金等等。“和而理”,保持平和而合乎义理。人在忧虑的时候,经常胡思乱想,思绪混乱,“静而理”,保持冷静理性而有条理。“憂”和“忧”古文是两个字,憂,愁思也。
“文”和“明”两个字,我们以前讨论过了,含义都很丰富,文,礼在外在表现形式;明,透彻地理解天道自然和先王之道的内涵,真理了然于胸。“文”表示行为;“明”表示认识。相应地,后半句的“约”指行为,“详”指认识。“文而明”,行为美好,认识纯洁;“约而详”,用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加深对先王之道的认识。
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见由则兑而倨,见闭则怨而险;喜则轻而翾,忧则挫而慑;通则骄而偏,穷则弃而儑。
“慢而暴”,思想上对道义无所畏惧,无法无天。慢,不畏,放肆。“淫而倾”,内心贪婪,而行为邪僻,偏离法度。淫,贪也,又僭也。又邪也。【礼·王制】志淫好僻。倾,【说文】侧也。敧也。【礼·曲礼】倾则奸。
“攫盗而渐”,意欲非法占有而行欺诈之事。攫,扑取。盗,凡隂私自利者皆谓之盗。渐,浸也,染也。让人不知不觉地染指,手法很隐蔽,这里可以理解为欺诈。
“毒贼而乱”,内心狠毒而行破坏作乱之事。毒,恶也,恨也。贼,伤害。
“怨而险”,心生怨恨而行为不检。险,【玉篇】邪也,恶也。
全篇通译:
君子和小人的做法是相反的。君子有远大的抱负则敬奉天道而行,日常行事考量则敬畏礼义而行事不越礼;聪明的明理通达而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愚钝的则能端正诚实而效法礼义;被委以职分则勤勉尽职而守法度,闲居在野仍然崇尚和遵守礼义;高兴的时候仍然保持心态平和而行事合乎义理,忧虑的时候仍能冷静理性而行事有条不紊。境遇通达则行为美好而内心澄明,境遇困窘的时候,能仍然用礼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加深对先王之道的认识。
小人却不是这样。小人有野心则不敬天道而行为狂暴,平时行事思谋则贪婪不守法度而行为邪僻。生性聪明则思非法占有而行欺诈之事,生性愚笨则内心衔恨意欲伤害他人,行破坏作乱之事;一旦被任用就欢欣雀跃而行事傲慢,不被任用则心生怨恨而行为不检;高兴的时候就会轻率而行事冒进,忧愁的时候就心生挫败感而畏惧不前;境遇通达便自满而行事偏颇,困顿则自暴自弃而坐立不安。
古书上说:“在相反的两种情况下,君子都会上进,而小人都会堕落。” 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