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交流《咬文嚼字》,又遇到“推敲”二字之争。曹锋是主持人,他总结说:王泽观点最有新意,其他几个同学想法也不错。
01
先说“咬文嚼字”。话题还是“僧敲月下门”,“推敲”哪个字更好?
贾岛开始用“推” 字,韩愈改成了“敲”,认为”推”字有些鲁莽,古今之人都赞赏“敲”比“推”好,也留下一段文坛佳话。
朱光潜认为,用字不仅有文字上的分别,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字固显鲁莽,但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自推自掩,独来独往,自在无碍,自有一幅胸襟气度。“敲”字就显得拘礼些,像是寺里有人应门。他觉得韩愈“敲”字考虑欠妥。
王泽有疑惑,他让大家看课下注解:“贾岛在去京路上,于驴上吟得这两句,沉吟之中撞上韩愈马队,韩愈问其原由,立马良久,说“敲”比“推”好。属作者误记。”他说,“推”字的确有些鲁莽,有些唐突。韩愈改字,是维护师道遵严,是对年轻贾岛鲁莽的提醒,说得委婉、含蓄,有深意。所以“敲”字要结合语境,知人论事,可惜贾岛并未领会。大家为王泽鼓掌!
课后,结合作者用意,我又有想法。朱光潜不是误记,他有意将典故换成“韩愈月夜里听到贾岛吟诗”,没有了贾岛误撞韩愈车队的鲁莽,是有意而为之,就扣到自己观点上来。朱光潜说:文字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为朱光潜的高明而精巧的构思点个赞。
02
再说“不求甚解”。课堂辩论环节,看课后的思考题: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对于二人的不同见解,应该怎么看?
曹永霞说:“咬文嚼字”是对学生来说的,必须要正音、正字,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而且考试要考这些,锱铢必较是必须的;成人读书就不同,没有压力,就凭兴趣,又有较多的人生阅历,读出思想实质即可,不斟酌于一字一句,所以“不求甚解”是成人的读书方法。
曹磊犹豫了一下,说道:我同意曹永霞的观点。曹锋提醒说:你有些“套板反应”,没有创意。曹磊脸红了。
王泽老早就举手了,他说:读古诗就是要“咬文嚼字”。要结合文字、结合注解,要自己去咀嚼,去领会。因为好多翻译和解读,早偏离了原意,所以“咬文嚼字”好!
杨丽娜发言:我支持“不求甚解”。我们课程又多、作业也多,读文章要快速,要抓住要点,只要领会精神实质就行,不必细读。
曹锋总结说:作品内容不同,阅读对象不同,究竟“咬文嚼字”,还是“不求甚解”,要因境而异,因人而异。
03
最后是“套板反应”。结合文意,说说“套板反应”的缺点。
吴夫强先说:对“套板反应”,我的理解是,写文章也好,写个句子也好,都要推陈出新,不能走老路,不能套作,不能陈词滥调。我最欣赏巴皓月同学的作文,她的某一篇作文,用第二人称来写,很特别,有新意。
曹锋点名:找个套板反应的同学。那就梁英、韩琪轩同学说说吧!
二人做题过分依赖答案,确实无话可说,大家笑了!
王宁举手说:套板反应就是做题不粗心,不抄答案,谨慎思考,独立完成作业。
曹锋总结说:避免套板反应,就是跳出思维的套子,消除习惯性思维,走好自己的写作之路。就像印刷品一样,像人民币一样,大家都一样,没有什么意思。为什么说作文和作品不同,作文是模仿,没有个性;作品是创造,有唯一性。
04
研讨交流完毕,我说:咬文嚼字,就写作来说,对立面是套板反应;就阅读来说,对立的观点是不求甚解。三个词,一节课,一篇文章,启发应该很多吧!文章有些细节可能还未读透,下去就再仔细阅读吧!
这是我的结束语!吴夫强接话茬说:我还是没有“甚解”,还得“推敲”一番!
哈哈,这也算是学习一种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