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非
六十四年,差不多是株洲市这座工业新城的年龄。株洲荷塘区红卫桥东头这棵香樟,站在这里整整六十四年。
当然六十四,并不是它全部的年龄,据说它是成年时被移植过来,在这个名为“红卫桥"的东头,不到两个平方的方寸之地深深扎根,见证了这座城市长大的全过程。
漫长的岁月里,在株洲城市发展的浪潮中,有过很多这样的树。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树的命运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有的颠沛流离去了远方,有的被当成高级木材进了住宅,有的被视为垃圾,归到了废物利用的行列。
而独独只有红卫桥头(现在叫新华桥)这棵树,躲过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傲立桥头,站成人们眼中一道风景。
我对这棵树的印象,是从来到株洲第一天开始的。那天到公司报到,下了火车,按照地图,从火车站到株洲六O一厂走路只有十五分钟路程。按照地图标识方向,出站后向右,过一座叫红卫桥的铁路桥,再往左走片刻,即可到达。
走过那座桥时,我看到一棵香樟,树干半人粗,华伞如盖,绿意盎然。那时正是七月流火,湖南最热的天气。我在树下稍作停留,享受到了它的阴凉,心里暗暗记住它的方位,发现它几乎处在市中心,只要记住这棵树,今后上街、去火车站包括去任何地方都会有一个大体的概念,不致于迷路。
第二次对它印象深刻,是新生培训完后到公司(当时叫株洲硬质合金厂)办公楼办入职手续。该办公大楼是一九五二到五四年,由前苏联专家帮助设计建造。由于外墙全部采用红砖,整栋大楼呈现砖红色,被内部人叫做“红楼”,有着悠久的历史。办公楼前也有一些香樟,老同志给我作介绍时,告诉我,这里有几棵树跟红卫桥头的樟树一个品种,但因为是后面移栽,所以树龄没有那么长,但办公楼的历史跟红卫桥头那棵树完全可以媲美。
于是,一棵树的历史,一个公司的历史,一个城市的历史,无意识中被我在脑海中串联起来。以后若干年,我在三者之间呼吸、生活、成长,关心和感受着它们的命运变化和生命的脉动,深深陶醉其间,不能自拔。
九十年代末期,红卫桥因为城市的发展有过一次扩建。这棵香樟原本在人行道上,如果按照扩建后的线路划分,它就到了马路上,成了一棵占道树。知道扩建的消息后,我既为株洲市城市的快速发展而欣喜,心中又惴惴不安,担心它被移植或砍掉,幸运的事,当时的人们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把树保留了下来。
同样,当时的株洲硬质合金厂,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从不愁销路转为全面参与市场竞争。上万人的企业开始了快刀斩乱麻的改革改制,确立了市场的龙头地位,提出了“科技兴厂”的口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企业发展上了新台阶。
新世纪以来,株洲市制定庞大的城市发展规划,创卫创文率先启动,城市和道路建设如火如荼,先后获得了“全国交通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居住和道路环境大为改善。
这个期间,荷塘区新华路作为主干道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新华桥头(红卫桥改名)的这棵香樟,当时由于根部受到车辆严重碾压和汽车尾气熏陶已经成了一棵病树,它的去留又被提上了日程。可喜的是,政府并没有盲目动手,而是利用网络广泛听取市民意见。有人说这棵树妨碍了交通,应该砍掉,有人说这棵树阻挡了视线,孤伶伶的也不美观。但更多的人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美,认为这棵树对城市做出了巨大贡献,见证了城市的辉煌历史,既是一棵功臣树,又有象征意义,同时还承载了许多五湖四海来到株洲的人们对这个城市的情感,不仅不能随便砍掉,反而应该进行抢救性保护。
由于地面常年车水马龙,动土移植已不可能,选择只有砍和不砍。因为大家的意见较为集中,这棵香樟不仅没有被砍掉,反而得到了很好的救治和加装了保护栏杆,又一次度过了劫难,转危为安。
我所在的株洲硬质合金集团,这个时期其实也经历了六十多年发展史上最为严竣的考验。组织机构庸肿,产品竞争力弱化,连续几年出现亏损,员工收入原地踏步。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实施战略调整,立足主业,锐意改革,依托自主创新,理顺产销关系,倡导务实作风,公司迅速扭亏为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座城生机勃发,一个企业茁壮成长,一棵树稳如磐石。我常常在三者之间徘徊、思考,想找出一个共同的内核,来诠释奋斗之于生命的意义。
我突然想起,有人曾经说起一个关于这棵树的故事。当第一次红卫桥扩建的时候,施工的人们其实已经把这棵普普通通的香樟树根部完全挖开。惊讶地发现它的根须十分发达,伸展开来足有树冠的十数倍大。
就是这样一棵树,它用根须牢牢抓住大地,守护一方水土。任你流言蜚语,任你风雨雷电,它却一直在努力。
我用一首短诗来这样赞美它:
我愿以喜欢的姿势,站成一棵树,守候你的四季。努力的部分在土里,奉献给你的,永远是枝繁叶茂和向天空伸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