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一刻
沈砚翎
炎炎夏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考级时间,门外的学员们各个紧张得直冒汗,走廊里时不时响起演奏乐器的声音,听着流畅的音乐从他们身边传出,我既羡慕,又紧张:个个都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啊!“听说今年录取的门槛又高了呢,不知道这帮孩子有几个能考上的 ?”听着老师们的对话,我的心跳加速:怎么没听老师说起?完了完了,不会考不上吧!我手心里全是汗,顿时没了底气,赶紧拿出书来复习,却怎么也集中不起精神来了。
看着队伍渐渐地缩短,我内心越来越不安,看着考级教室的入口,仿佛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黑洞,“吞噬”着一个个的学员。
马上就到我了,我深呼吸,听着教室里传出的断断续续的曲子,看着他们垂头丧气地走出来,我更加胆怯了,有种逃跑的想法,我看看四周,刚准备转身走人,一道不和谐的声音响起:“谁是沈砚翎?”我转过头,举起了手。“跟我来。”
我只好乖乖地跟着他,小心翼翼地走着。
老师把我带到门前,我走进教室,按照老师曾经教我的,演奏起来,不知是太过紧张,还是不够熟练,我的笛子就是吹不出声音,我鼓足勇气,使劲地吹着,磕磕绊绊地把曲子吹完了。
我看着眉头紧锁的老师,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
仿佛过了一个世纪,老师缓缓开口,没说什么,只是叹了一口气。
我低下头,仿佛料到了老师接下来要说的话,但心里还存在着那一点点的期待。
突然老师眉开眼笑地对我说:“恭喜你,通过了,但以后可不要对自己没自信了哦!”
我惊喜地抬起头,开心地想要蹦起来。
虽然这件事已经是过去式,但那一刻,还是很难忘呢!
快评:文章抓住考级通过的那一刻,选材具有独特性,因真实性、切身性给人以感同身受的体验。文章前部分等待过程很好地运用了渲染手法,运用比喻等手法精准地刻画了心理,营造出紧张感。如果结尾通过的那一刻能够再具体一些文章会更加出色。
难忘那一刻
顾天笑
可怕的疫情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侥幸逃过一劫的也有不少人妻离子散,丢失工作。这一次的COVID--19(2019冠状病毒),比2003年的非典还要生灵涂炭(用此不当)。在这次混乱中也有很多令人难忘的事和难忘的人。
这次疫情,很多人解开腰包,把自己不多的积蓄掏出来,奉献给国家买了口罩,捐献到了急需口罩的地方和贫困地区。大家都为国家分担,国家也给大家提供便利。在每个地区还会分发口罩,让买不到口罩的人也不坐以待毙,让人人都有扛住疫情的机会,让疫情不传播的太快。
还记得第一次的网课讲的就是关于防控疫情的事迹。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学生在国外听到国内口罩购买困难,他二话没说,人肉带回了很多的口罩,免费送给大家。那一刻,我感到我们这代人并没有退步,没有殒落。当记者和他对话时,他没有对答如流,也没有支支吾吾。他肯定也没想到自己会上电视,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但我觉得他问心无愧(用词不当)。
不过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那些白衣天使。他们全副武装,身穿防护服,并且他们衣服上都写了振奋人心的标语,尽管大不相同,但大多是希望武汉加油,早点回家,疫情早点结束。有一个地方,防护服和隔离衣用尽了,有个医护人员翻出了17年前非典之疫的旧战袍,左肩上非典字题还未褪色,右肩上又写上了新冠,再一度披挂出征。那一刻我真的很震撼,我感到中国人都是充满热情的,具有高尚情操的,让我不能忘怀。
奋战在一线的逆行者们舍小家,保大家,他们奋斗在别人不敢去的地方,别人后退,他们前进,他们都是英雄,那一刻,就是那一刻,我很难忘。
快评: “那一刻”把握不准,文章叙述了很多相关的抗疫事件,没有聚焦“那一刻”。如果能够抓住身着非典旧战袍这一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展开,会是一篇很精彩的文章。请试着多花一些时间审题,让自己的构思与题目的关键契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