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之前推荐过,重新整理一下,在《技术想要什么》这本书中,KK以极为宽广的视野,超大的时间尺度,通过生物学、物理学、宇宙学、科学史、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结果和观点,提出了他想表达的核心观点:技术是已知的六种生命形态(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以外的第七种生命形态。可以用三句话来总结KK在这本书中提供的洞见:一、科技的出现早于人类,科技更应该看作第七种生命形态而非人类发明的工具;二、科技与人类正在逐渐融合,或者说人类已经成为科技最适合的载体;三、科技整体而言是正面的,不止是因为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好处,而是在作者看来,科技是必然的。
章节概要:
第一章:我的疑惑
这章作者首先介绍了本书的来源——作者在决定如何与科技交往的困扰积蓄了7年后形成的,然后为了接下来讨论问题的方便性,他创造出了一个词汇“技术元素”来指代本书讨论的主题(技术元素的本质属性:关于发明创造的自我强化系统的理念)。由于作者提出技术元素的自主性引起许多人争议,于是,为了讨论的方便,作者把定义模糊的“自主”定义为“如果某个实体表现出一下任何一种特性,它就具备自主性:自我修复、自我保护、自我维护、对目标的自我控制、自我改进。”最后,他说“技术元素想要什么”这个提法也引起了许多人误解,让人误认为作者认为科技技术元素具有意识,但作者只是认为技术元素有一种倾向、冲动、轨迹——生生不息。
第二章:发明我们自己
从这章开始,本书进入第一部分,作者开始解答问题“技术元素”是如何起源的?借助于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发现的大量史料,凯文·凯利梳理了工具、语言伴随人类进化的简略历史。这是探索“技术元素”起源的第一层。对使用简单器具狩猎、筑巢和切割食物的猿人,甚至更多的灵长类动物来说,工具的使用其实并不稀奇。用生物学家贾里德·戴蒙德的话说,5万年以前的类人猿虽然能灵巧地使用工具,但“脑子里缺根弦”,这根弦是动物和“现代智人”的分水岭;接上这根弦的标志,是“语言的发明”。虽然能灵巧地使用工具,但“脑子里缺根弦”,这根弦是动物和“现代智人”的分水岭;接上这根弦的标志,是“语言的发明”(语言的主要优点不在于交流,而在于自动产生。语言是技巧,让思维能够自我质疑;是魔镜,告诉大脑自己在想什么;是控制杆,将思想转化为工具。语言掌握了自我意识和自我对照的捉摸不定的无目标运动,从而能够驾驭思维,使之成为新思想的源泉。没有语言的理性架构,我们无法获知自己的精神活动,自然就不能思考我们的行为方式。如果大脑无法表词达意,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创造,只能偶有收获。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思想零碎孤立,直到我们用可以自我交流的系统工具驯服思维,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我们的思维需要驯化,我们的才智需要表达工具。——语言是驯服思维的套具)。
但是,凯文·凯利的目光并没有在此止步。“科技驯化了我们”,这件事情更为重要。使用工具的人类祖先,他的牙齿、胃、毛发、脚趾,都缓慢地发生着变异,这种进化,其实是“与技术同步进化”的过程。在凯文·凯利看来,漫长的共同演化,使技术、工具远远不是冷冰冰的名词。它是有灵性的、充满活力的,它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灵,要么推动我们前进,要么阻碍我们;它不是静态事物,而是动态过程”。技术并非外在于人,是建立对技术的“亲近感”的重要内容。倘若将技术全然当做“身外之物”,或者“形而下者的器物”,那种割裂感才是真正要命的。技术,是人的“第二肌肤”,一直是,将来也是。
第三章:第七王国的历史
按照生物学家的分类,世界上有六大类生物。前三种是微生物,后三种依次是菌类、植物和动物。亿万年来,这六大类生物一直在“共生进化”,且彼此交叉、缠绕,形成姿态万千的生态圈。凯文·凯利注意到,一切生物都有天然的“借助外力”的本领,比如繁衍、筑巢、觅食、迁徙,以及标记自己的领地,这个本领其实与类人猿、人类使用工具毫无二致。在“技术元素”伴随语言、工具的诞生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伙伴”的同时,它仿佛有了自己的灵性,成为独立的“生命体”。这个被凯文·凯利称为“技术元素”的“观念有机体”,伴随着生物的进化,特别是人的进化过程,被人发现、发明、打磨、雕琢、替换、更新,成为与生物行为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这是“技术元素”起源的第二层。“技术元素”的演化过程,仿佛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从语言到符号、文本,再到印刷品、留声机、电视;从犁铧、刀斧,到水车、磨盘、唧筒,再到手工织机、蒸汽机、汽船和飞艇。“技术元素”已成为“第七个生命王国”(全书用科技类比生物的方法揭示了许多技术元素非常生物化的演特征,让人即使不相信科技是有意识的,也会考虑有那种可能性)。高度拟人化的比喻,贯穿凯文·凯利这本书的始终。他试图说明的是:与真正的生命物质不同,作为人类观念、工具、方法的复合体,“技术元素”似乎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几乎从来不会灭绝”;就算它的具体样式可能会在某个特定地区短暂“失传”,但只要下工夫,一定能在别的地方发现雷同、甚至完全一样的科技方法。回顾旧石器时代,我们可以观察到这样一个进化时期,当时人类的工具还很原始,技术元素处于最小化状态。可是,由于科技先于人类甚至先于灵长类动物诞生,所以有必要超越我们人类的起源去了解科技发展的真实情况。科技是人类的发明,也是生命的产物。
记住下面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技术元素的重大转变的开端正是生物转变停止的地方:灵长类群体导致语言的产生。技术元素在几个重要方面与其余6个王国有所差别:1、技术元素形成的新物种是地球上最短命的物种;2、技术元素的进化可以跳跃式发展,出现突然的跃进,省略渐进步骤(这个是由于进化机制不一样,一个依赖于自然选择,另一个依赖于人类的头脑与实践);3、科技物种几乎从不会灭绝(技术以观念为基础,以文化作为存储器。它们被遗忘了,可以复活,还可以被记录下来(通过越来越先进的方式),这样就不会被忽视。技术永存于世。它们是第七生命王国的永久边界)。
第四章:外熵的扩展
在探索“技术元素”起源问题的第三层,也是最抽象的一层时,凯文·凯利谈到了“熵”,以及他偏爱的术语“外熵”。在探索“技术元素”起源问题的第三层,也是最抽象的一层时,凯文·凯利谈到了“熵”,以及他偏爱的术语“外熵”。然而,“保持差异的努力与熵的拉力之间的斗争,创造了自然界的奇观”,这种抵抗熵增加的力量,即是所谓“外熵”,并且被作者定位于“与信息极其相似”的自组织的过程。这种“超越大脑母体”的“技术元素”,就是伴随生命出现的“外熵”力量,它“正在重新征服地球”,凯文·凯利如是说。
作者在三章中重述技术的起源。在第二章中,科技起始于现代智人的思维,但很快就超越了思维。在第三章中揭示了人思维之外作用于技术元素的力量:作为整体的有机生命表现出来的延伸适应和扩展。而在第四章中,技术元素将超越思维和生命,进一步扩大,涵盖宇宙。
第五章:大发展
从这章开始,作者用5章的篇幅,叙述“技术元素”在发生、演化、交互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哪些独特的属性,以及这些属性对自然界、对人类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一章里,凯文凯利列举了5个方面的证据,来证明“技术元素”每天都让我们相信社会在进步。
近代之前,未来将会产生进步的观念从未得到广泛传播。可是,只要我们创造的正面事物比破坏的事物多出1%或2%,我们就会进步。这个差值没有被普遍得到承认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差值细微到几乎无法察觉。但微小的进步,随时间流转,就能汇成更好的文明。作者认为有5类迹象可以证明那种改善的趋势:1、普通人的寿命、教育、健康和财富的持续改善;2、我们一生所见证的科技发展的明显正面趋势(各种设备质量不断改进,同时价格也在下降);3、道德领域的进步:我们的法律、习俗和道德伦理在缓慢的扩大人类的共识——如果伦理的金科玉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我们不断扩展“他人”的概念,就是道德进步的证据;4、依照一大批数量的科学文献让大众注意到生命40亿年的漫长历程——从极为简单的有机组织到极其复杂的社会动物,我们文化的变迁可以被视为40亿年前开始进步过程的延续;5、大规模城市化。
什么是科技进步的根源?人口增长是社会进步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历史学家尼尔 弗格森相信,就全国范围而言,社会进步的根源就在于人口增长),另外,进步的根基根植于科学和技术的结构化知识。
第六章:注定的发展方向
在这一章,作者认为生物进化是必然中的偶然。
现在的正统教科书认为生物进化过程是宇宙的随机运动,本章的观点正好相反。进化,乃至技术元素,遵循由物质和能量的本质决定的固有方向。该方向使生命的形成具有若干必然性。这些普遍的趋势还渗入了科技的产生过程,这表明技术元素的某些方面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证明这个结论的绝佳例子,就是眼睛的重复进化,如果按照正常的随机变异进化,统计学上是根本不可能进化出来的。而不可能的事件在生命领域里不断发生(DNA、叶绿素、视网膜紫质)。
进化受到两种压力驱使,产生某种必然的重现结构:1、几何和物理法则施加负面约束,限制生命机会的范围(比如动植物尺寸比例是一个常数,这是由水的物理法则确定的。细胞壁的强度由水的表面张力决定,这反过来决定了躯体——任何可能形式的躯体——密度始终对应的最大长度。)2、相关联的基因和新城代谢路径所构成的自组织复合提施加的正面约束,产生几种重复出现的新机会。
第七章:趋同性
“趋同进化”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历史进程,它呈现出必然性;另一个是在空间的横截面上,它呈现出“同时性”。在上一章考察趋同进化在历史进程中的必然性后,本章凯文凯利注意力集中在“同时性”上。
心理学家迪安 西蒙顿的总结了1546件发明的相似模式,他标识出两人同步发明的数量,接着是3人、4人、5人、6人。而这些多人发明之间的精确比率构成了统计学所谓的泊松分布模式——“谁发明了什么”这个系统本质上是随机分布的。
作者认为三个有力的证据,证明科技的发展之路存在必然性:1、任何时期的大多数发明和发现由多人独立完成;2、在古代,不同大陆存在独立的科技时间表,但单项的排列顺序趋向于固定;3、在现代,一系列进步难以阻挡、偏离或变更。
第八章:倾听科技之声
20世纪50年代,寻找科技发展的”进步模式“蔚然成风。人们通过对现有科技的发展历史,推导出未来科技的发展曲线,那是一个以指数级上升。不过,任何指数级进步必然会趋于平缓,符合典型的S型曲线。这是发展的典型模式:经过缓慢爬升后,收益像火箭一样直线上升,长时间保持这种趋势,最后转入平稳形态。
纵观电子技术,太阳能、飞行器、DNA排序技术等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凯文凯利归纳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小型化”,“整个新经济是围绕这样的技术建立起来的:能源消耗很少,小型化程度很高“;另一个是科技稳步加倍的”倍增速度“,即科技新品性能提高、成本下降、快速普及的速度,是按照指数曲线”窄幅波动“的。
另外,虽然技术的发展是必然的,但中间过程却是自由演绎。就像人的出生和死亡是命中注定的,但中间过程却是自由演绎。
第九章:选择必然
从微观来看,科技发明似乎充满了变数、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但是,从整体来看,科技发展的方向性势不可挡。凯文凯利将此概括为”科技的三元力量“。首要的推动力是预定式的发展,即”科技的自身需求“,其次是科技史的影响,最后是人类社会在开发技术元素或确定选择时的集体自由意志。
作为第一章”我的疑惑“的回应,凯文凯利认为,”技术元素在我们心目中激起的矛盾归因于我们拒绝接受自己的本性——事实是我们与自己制造的机器连为一体。“作者对自己的疑惑给出了这样的回答:对人类而言,担忧是否应该拥抱科技已经完全没有意义了,”我们已经不只拥抱,而是与它共进退“。
第10章 邮包炸弹客言之有理
接下来的三章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叫做“选择”。
而这章,作者通过讲述“ 邮包炸弹客”的故事,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认识到技术元素自发产生自主性”是一件必须要面对的事情。科技的两面性,绝不可能通过“终止科技进程”,也不可能通过拒绝技术元素,退回到原始状态去(原始状态会导致人类文明的衰退,人口锐减,而这一切代价仅仅是为了夺回有些人所认为的“自主性”)。科技是“第二自然”,显然人类尚未学会与之相处。
邮包炸弹客的问题的实质在于,我们应该选择更大的自主性还是更多的选择权?
第11章 阿米什改装者的经验
在高度现代化的美国,阿米什人的守旧传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按照自己的原咋,有选择的、审慎地考察新技术、选择新技术,在享受技术的便利和益处的同时,对技术可能带来的威胁、引诱保持警惕。在选择哪些技术可以有限度地使用时,阿米什人有一套自己的原则,比如“有限度的接受技术”、“根据经验而不是根据理论来评估新事物”、“建立选择的标准”、以及“做出选择的不是个体,而是团体”。
从阿米什人的守旧,我们可以归结人类发展方向的两个不同的观念——使满足感最优化和使选择最优化。不过,阿米什人的守旧传统的逻辑前提,是人类的天性是固定不变的,这样才能优化人类的满足感。然而,人性的领域从来不是静止的,我们对人性的驯服一点也不亚于对马的驯服,我们的本性是我们5万年前种下的有韧性的庄稼,今天仍在对它精心培育。阿米什人终究是超简主义者,他们在获得满足感的同时失去了探索能力,他们没有认识到而且也不能发现自己的潜力。不过,那种生活是他们的自己选择,我们应该赞美他们在这种选择上的成就。
第12章 寻找欢乐
我们如何应对科技带来的困境?这章作者将通过大量的实例,从群体选择的角度,细致的剖析社会历史上对科技的“禁令原则”到“预防原则”再到“警醒原则”的转变。
“禁令原本质是延期令”,该出现的一定会出现,该流行的一定会流行;
“预防原则”虽然看上去比较开明,但“预防原则”要求技术的使用,要“洞悉其可能带来的风险”。而在这点上,作者认为是行不通的,技术的负面效应既不可能完全祛除,也不可能完全预知,比如DDT的使用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代替“预防原则”应该是“警醒原则”:主动地预测和评估技术可能的发展方向,如同对待生物后代一样。试图驾驭或者拒绝技术元素都是片面的,不如学会与技术元素“共同进退而不是针锋相对”,善用“我们的选择”,这就是出路。
第13章 科技的轨迹
本章归纳列举了13种“外熵趋势列表”,以刻画“科技的轨迹”。他们依次是:提高效率、增加机会、提高自发性、提高复杂性、提高多样性、提高专门化、提高普遍性、增加自由、促进共生性、增加美感、提高感知能力、扩展结构、提高可进化性。
第14章 无限博弈
这是本书最后一章,请回想一下作者在本书一开始提出来的困惑:“科技想要什么?”在这章中,作者回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科技的真正价值在于“提高人造物品的多样性,增加科学方法和产生选择的技巧,进化的目标是维持可能性博弈继续。”(我们需要技术元素产生的完整选择范围,以释放自身的最大潜能)
其次,作者深刻的指出,虽然科技具有的两面性在未来也不会完全消弭,但痴迷于科技趋利避害,其实是“有限博弈”的思维桎梏,而进化、生命、思维和技术元素都是无限博弈,目标是保持游戏持续下去,不断进行连续的自我塑造。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将创造更多选择、更多机会、更多联系、更多思想,提高多样性和统一性,增加美感,同时也会创造更多问题。(简而言之,就是创造更多的可能)
最后,科技想要的,是拥抱生命,创造新的奇迹。
书摘:
1、从宇宙视角看,信息是世界的主导力量;
2、科学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无论生命的定义是什么,其本质都不在于DNA,机体组织或肉体这样的物质,而在于看不见的能量分配和物质形式中包含的信息;
3、所有有机体都有若干共同的基本欲望:生存,成长;
4、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用简练的语言赞美道:“在思维的进化历程中,语言的发明是所有步骤中最令人振奋、最重要的。当智人从这项发明中受益时,人类进入一个跳跃式发展阶段,将地球上的其他物种远远甩在身后。”
5、人体内的氢原子每7年完全更新一次。等到上了年纪,我们就是一条由大批老原子汇成的河流。我们体内的碳元素来自星尘。手掌、皮肤、眼睛和心脏的主要物质都形成于时间的起点,也就是数十亿年前。我们的真实年龄要比外表看起来大得多。(我们是思考星空的星尘)
6、就像人的出生和死亡是命中注定的,但中间过程却是自由演绎。
7、有限博弈者在边界内游戏,无限博弈者以边界为游戏对象。
8、人类不是科技轨迹的终点,而是中点,恰好在生命和制造品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