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挽歌,决绝而凄美
——重温《安娜•卡列尼娜》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题记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或许很多人对这句话都耳熟能详,但或许还有人没读过《安娜·卡列尼娜》。
记得我第一次读《安娜•卡列尼娜》是上高中的时候,那时读书如饥似渴,只要有一本好书读,宁肯通宵达旦也要一口气读完。初读《安娜•卡列尼娜》是懵懂的,虽无少年不识愁滋味强说愁之嫌,但毕竟是肤浅的,只图一时之快。当我再一次捧读《安娜•卡列尼娜》,重温大师经典之作,已是一恍二十多年之后的某一个晨昏抑或午后。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不如读书”,闲暇之余,有本好书在手,如焚一缕心香袅然消弥,夫复何求?当我重新拾起《安娜•卡列尼娜》,喜爱之情一往而深。此时我眼中的安娜又多了一层颜色,是一份决绝,一层叛逆,还是一丝世人对她的悲悯?我也不清楚,但我再一次被她深深的打动。
如果说婚姻是文明社会的标志,那么婚姻的悲哀又何尝不是社会文明的负面产物?安娜与卡列宁的结合,无疑是那个社会里上层人物眼中的完美,但完美的东西往往搀杂太多的将就 与忍耐。当卡列宁的虚伪、专断、自私、贪婪一次次如潮水像安娜袭来,并且冷酷、嚣张,让安娜窒息,产生了一种死亡欲。其实,在卡列宁眼里,安娜更多的像一只花瓶,一件饰物,岂不知越美的东西越容易破碎,容易失去。安娜绝望的心挣扎着,幸好没有沉沦与堕落。殊不知,女人先是人,才是女人。但女人的自我救赎是痛苦而漫长的;并且女人在自救的同时,所采取的措施与手段又往往是极端,要么是毁了别人,要么是自毁。安娜选择了自我拯救,但她最终也无法逃避自我毁灭!
渥伦斯基的出现,无异于安娜生命中的一丝阳光,他的绅士、倜傥、洒脱、年轻像一块磁石久久的吸引了安娜。赛马场上渥伦斯基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安娜看到失声尖叫,她无法掩饰内心的恐慌,她也不想掩饰。从马场回家的路上,安娜向卡列宁坦言她对渥伦斯基的感情,出人意料的是卡列宁没有暴怒,他平静的让安娜假装像以前那样生活,至少让别人觉得他们是融洽的。
我再一次被安娜打动,在虚伪与坦诚面前,安娜是勇敢的,她选择了后者。相形之下,卡列宁多么自私与龌龊!因为在当时那个墨守陈规的主流社会,如果你想标新立异逆流而行,那么你就要做好与全世界为敌的准备。在人人都遵守规矩的上流社会的圈子里,在一成不变的贵族习气里,安娜的行为无可厚非地成为了整个圈子被讨论和被唾弃的焦点。可安娜就是活的太认真和彻底,她抛弃所有一腔孤勇地奔向爱情,最后招致无数骂名。当她为了渥伦斯基与全世界为敌,渥伦斯基最终却没有把她当成全世界,这就是她的悲哀,这就是一个女人只活在爱情里的悲哀!宿命式的结局,安娜最终还是成了那个社会的牺牲品,被世俗所吞噬。
是的,正如有人所说的:对婚姻的背叛有三种:精神上的背叛,肉体上的背叛,精神肉体上的背叛。其实,很难界定哪一种背叛是是,哪一种背叛是非。就像人类的精神产品不会是一种颜色,人性的需求也应是多样性的。婚姻如果仅仅变成维系某种关系的一纸空文,仅仅成了让性合法化的一种手段,那么这种制度是不健全的。我不由得想起了舒婷那句诗“宁肯煽动千年的背叛”。背叛,有时也是一种潜意识的反抗,只不过反抗有的选择了新生,有的选择了灭亡!掩卷在手,心头感觉沉重莫名。是的,多少文学作品和流行歌曲大多是在讴歌或浅唱凄美的爱情,无疾而终或抱恙夭折的爱而不得!在我的印象中,最深刻的有两部:《安娜·卡列尼娜》、《玩偶之家》,但里面的女主人公都以悲剧的形式告终:娜拉出走,安娜卧轨!有价值的东西毁了留给世人,这就是悲剧擎天撼地的魅力。遗憾何尝不是另一种美丽,它警示我们要勇敢的去追求至善至美。
释卷唏嘘,安娜的绰约风姿,冷艳美丽再也无法挥去,像一幅油画哀婉而忧郁的定格,从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朋友,多读点书吧!“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再读《安娜》,仿佛有种隔世之感,真希望幸福的永远幸福,不幸从此与世人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