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需要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
比如作为公司的HR,遇到了一个感觉不错的应聘者,不知道他叙述的个人经历和表现出来的想法是不是真的;比如进行一项谈判,对方说条件已经压到最低,甚至拍桌子要走,你想知道他是真的不想谈了,还是做做样子;比如感到与恋人之间出现问题,但每次问起,对方仍旧信誓旦旦,让你难辨真假。
(安慰反应)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细微反应(简称微反应)去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
我们知道,动物在领地受到侵犯时,会露出尖牙和利爪;在争斗中失败时,会低头伏地,表示顺从;在面对威胁、濒临死亡时,会逃跑、哀鸣,这些都是与生存直接相关的本能反应。
而人和动物的不同,就是在长期进化中发展了智力,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反应和行为,甚至可以很好地伪装自己的真实反应。
然而,在受到突然的刺激和威胁时,由于生存本能的强大作用,人会在极短的时间内退回动物的水平,出现种种瞬间的、微小的动作或表情,反映出真实的想法,比如:得意时下巴上扬,恐惧时蜷缩身体,焦虑时吞咽口水,愤怒时肌肉紧绷,等等。这些反应就是微反应,它们往往可以反映最真实的心理活动。
(愤怒)
明白了什么是微反应,接下来,我们说说3种最常见的微反应以及背后隐藏的心理。
我们先看第一种,冻结反应。简单来说,冻结反应就是在遇到意外的情况时,本能地减少动作,保持不动。
要解释这种反应,还是要回到动物本能。
在动物世界中,无论是捕猎者还是被捕猎者,都对运动的东西非常敏感,换句话说,捕猎者容易观察到逃离的猎物,而被捕猎者也容易观察到迅速逼近的猎手。
一个最极致的例子是青蛙,它们的眼睛只能观察到运动的猎物,也就是说,如果在它周围摆放上一堆死苍蝇,青蛙会因为看不到而活活饿死。
因此,在遇到意外和危险时,保持不动,是动物长期进化出来的一项生存本能,既是为了躲避猎手的注意,也是让神经系统集中全部能量来判断危险,采取相应的行动。
对于人来说,惊讶是经典的冻结反应。人在惊讶时,往往会面部呆滞、眼睛睁大、嘴巴微张,这其实就是冻结的一种表现,不过,这属于比较明显的反应。
我们一般不会让自己的吃惊在脸上明显外露,或者会迅速把自己的吃惊隐藏起来,这个时候,就需要察觉到比较细微和隐晦的冻结反应,举两个例子,呼吸控制和手脚约束。
呼吸的冻结反应,是不自觉地屏住呼吸或者放慢呼吸。
回想一下我们熟悉的一种表达:感觉空气犹如凝结了一般,这就是对呼吸冻结的描述。回归到动物本能,其实这个动作是希望通过隐藏自己来进行自我保护。
手脚的约束也是一样,我们平时不会有不知道手脚往哪儿放的感觉,但当我们紧张、担忧时,就会在手和脚的动作上产生自我拘束。
比如,女性常见的动作是把双手拉住放在身前,男性常见的动作则是把双手拉住放在身后,或者插在裤兜里。
脚的拘束最常见的是把双腿固定成一种不能乱动的状态,比如把两腿并拢别在椅子背后;而在站姿中,则表现为双腿并拢挺直,肌肉紧张,不敢轻松随意地叉开双腿站立。
手和脚的约束,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呢?一般来说,扩张的肢体动作对应积极的心理状态,而收缩的肢体动作对应着消极的心理状态,追溯到本能,它的目的是把自己的肢体面积缩小,同样是为了达到降低关注的目的。
我们来总结一下冻结反应。它是人在惊讶、恐惧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微反应。背后的动物本能有两个,一是减少被猎手的关注,二是减少能量损耗,迅速决定下一步要采取的行动。典型的表现有,表情僵硬、屏住或减弱呼吸,还有对手脚的约束。
(惊讶的表情)
在实际应用中,冻结反应是识别对方是否在说谎的有效手段,当人们对质问或表述的事情感到心虚和紧张时,这种反应就会产生。
我们再来看第二种微反应:安慰反应。
我们的婴儿时期,是一生中接受最多安慰的时期。比如,害怕时母亲的抚摸、饥饿时及时的喂养,都让婴儿感到安全。
这使得我们在成人之后,一旦遇到困境,依旧会不自觉地寻找并创造出这些感受来安慰自己,这就产生了一系列以安慰为目的微反应,我们来重点说说其中的三个:视觉安慰、口唇安慰和皮肤安慰。
首先是以视觉安慰为目的的微反应,它的典型表现是视线转移。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婴儿会更喜欢看对他笑的人,而板起脸的人,会让婴儿转过头去甚至啼哭。
而当一个成年人感到负面情绪时,往往会下意识地转移视线,减少目光接触,降低受到的负面刺激,而下一步,可能是看向自己比较熟悉,或者能让自己感到安全的地方。
因此,视线转移常常被用来测谎,因为人们在撒谎时,会有瞬间的眼神转移,比如飞速地左瞥或者右瞥,达到视觉安慰的目的。
(眼神飘忽不定)
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一个接受审判的,或者即将要上台做演讲、内心紧张的人,喜欢把目光投向台下的亲友来寻求支持,这也是在寻找视觉安慰。
接下来说口唇安慰。几乎每个婴儿都有吮吸手指的习惯,这是因为通过吮吸和吞咽,婴儿可以获得快乐和安全感,即使到了成人阶段,还会存在一些通过口唇满足进行自我安慰的行为,比如,紧张时大口喝水、吸烟、咬铅笔等等。这是为了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不要怕,没关系,现在我有充足的食物,我在吃东西,我很安全。”
有一个关于择偶标准的测试,研究者问测试对象:“你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子?”
测试对象思考了片刻,随后回答:“温柔贤惠。”
研究者继续追问:“有没有外表的要求?”被测试者飞快地舔了一下嘴唇,回答说:“有,得长得漂亮,身材要好。”
(舔嘴唇:自我安抚)
随后露出了有些尴尬的笑容。这个测试反映出,回答者的内心其实对外表很重视,却又不希望给人留下只看脸的浅薄印象。在表达自己真实的意图时,产生了紧张感,通过舔嘴唇这个微小的动作来获取口唇安慰。
除了视觉安慰、口唇安慰方面的微反应,还有皮肤安慰,也就是为了让皮肤感到安全而产生的微小举动,这也与我们在婴儿时受到母亲的抚摸有关。
最常见的皮肤安慰集中在头部、脸部,这是因为这两个部位距离大脑很近,而且布满了血管和神经,非常敏感。对这个区域进行安慰动作,效果最快。
(自我安抚)
比如,挠头往往用来缓解尴尬,抚摸鼻子和嘴、揉搓脖子可以有效地消除不安。从这些微反应中,我们可以判断对方内心的紧张。
皮肤安慰还包括手部和胸腹部的微反应,比较常见的动作是搓手,反复交错手指、抚摸手背,这背后隐藏的往往是焦虑的情绪。另外,对胸腹部皮肤的安慰,也会使人产生许多微反应,比如抓住衣领或者按住胸口,让压力得以缓解。
接下来我们说第三种,逃离反应。
遇到危险逃跑是生物的本能,而我们要说的逃离反应就是这种逃跑行为的变形。比如,人在焦急紧张的时候会跺脚,忧虑的时候会来来回回地在房间里走,其实这些都是内心想要逃跑的表现。
那么逃离的微反应又有哪些呢?我们来跟你说几种。第一个是视觉逃离,也就是我们刚刚在安慰反应中说过的转移视线。
不过,视觉安慰和视觉逃离的区别是,视觉安慰是让视线离开负面刺激,下一步通常是寻找积极的刺激,比如我们刚刚说过的,看向自己信任的人;而视觉逃离往往没有下一步动作,只是因为想要逃离危险,这就是为什么,视觉逃离往往表现为眼神飘忽不定,这说明了对方的心虚。
除了视觉逃离,逃离的微反应还有角度的扭转,也就是姿势和位置的变化。
举个例子,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当主持人连续抛出比较尖锐的问题时,被采访对象发生了一个微妙的变化,本来是双腿倾斜,优雅地坐着,慢慢地变成了双腿并拢直立的角度,这个角度的变化,其实已经是逃离的准备动作。
到了后来,当主持人继续咄咄逼人,被采访者把身体向后靠在了沙发上,表情十分僵硬紧张。这显然不是因为累,而是强烈反感,想要逃离的表现。
我们再来说几个常见的微反应,比如坐姿和站姿。
在坐姿上,跷二郎腿是比较轻松舒适的坐姿,而当对方感到不快或者受到威胁时,典型的微反应是收起二郎腿,把双脚一前一后摆好,还有可能用双手撑住座椅。
从逃跑的机制来说,收起二郎腿,是在随时准备逃跑,而用手撑住座椅背后的心理活动是,害怕仅靠腿的力量逃跑得不够迅速,因此想要用手撑一下以便起跑得更快。
(准备逃离的动作)
而在站姿上,当某个人想要逃离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细微的脚部位置的调整,就是会把双脚的位置调整成一前一后,而不会同时面向让他感到威胁的方向。
我们来想象一下,双脚一前一后,其实正是一种起跑的姿态。这种站姿进可攻、退可逃,便于逃离危险。
另外,更加细微的逃离反应还有头部的转移。举个例子,比如你在和一个人聊天,忽然发现对方把头转向一边,好像在观察别的地方,稍后再转回头来,保持微笑,好像是告诉你“我还在听”,过了一会儿却又把头转开。
这也是一种逃离的表现,它隐含的语言是:“这个话题我不感兴趣”。这个时候,你就需要调整话题的走向了,不然对方会越来越不耐烦。
每个微小反应的背后可能都隐藏着不同的心理活动,我们不能对一切行为对号入座,但是认识微反应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心理变化,从另一个角度更好地理解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