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教授曾说,我们总以为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决定命运的不是性格而是习惯,性相近,习相远,每一个人的性格是差不多的,我们差在习相远,是习惯上的差别。
其实人生不过就是每一天的所作所为的叠加,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你现在怎么过一天,将来就怎么过一生,当然一定有很多有志青少年和中老年咬着后槽牙说,你现在对我爱搭不理,未来我让你高攀不起,这话不知道成了多少人奋斗的座右铭,理论上来讲是可实现的,毕竟人是可以改变的,但现实上来讲绝非易事,因为人是不可能突变的!如果改变是这么轻易的事情,恐怕大家也不至于沦为被人爱搭不理的境地。
改变之所以不容易,是因为习惯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在《习惯的力量》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在描述各种相关的心理学和医学上的实验,最后的结论就是习惯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一种本能。
如果把人的大脑看作一颗洋葱,一层层地剥掉,剥到最后就是叫做“基底核”的地方,就算大脑其他部分在沉睡,这个地方依然在不眠不休地在储存我们的习惯,也就是把我们的行为“组块化”地变成自动自发的惯常行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事我们可以熟练到闭着眼睛甚至不经过大脑都能完成。
大脑的这种工作模式对我们来说有好有坏。好处是我们可以熟练地掌握各种技巧,而不是像失忆症患者一样,今天才学会哪只脚踩刹车哪只脚踩油门,明天又要从头学起,在洪水猛兽扑过来的时候,也不用再麻烦大脑计算下是该撒丫子跑还是礼貌地打个招呼。坏处是一旦被大脑储存下来的习惯就再也无法取消了,这个也很容易理解,正常情况下我们没办法删除记忆,一朝被蛇咬,还十年怕井绳,就像你尽管已经好久都不再想起旧情人了,但只要故地重游或者经过其他任何提醒,你都会一下子想起有那么回事。这也就引出了本书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习惯不可以被消除,只可以被取代。
作者又用了大量的实验来提炼他的习惯发生原理,这个原理就是一个习惯链的最终养成,包括三个环节,暗示—惯常行为—奖赏,三者最终形成了一个习惯回路,经过不断地循环往复,这个回路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直到激发出你强烈的参与渴望,然后习惯就诞生了。
1.暗示
可能是某个声音,某个味道,某个时间点,或者某种氛围,比如我的高中,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广播里就放那首《回家》,导致我每次听到这首曲子的时候,脑海里老是飘着食堂的饭香。
2.惯常行为
暗示出发的行为,就像我每次听到《回家》就想要吃饭,吃饭这个动作就是《回家》这个暗示触发出来的惯常行为。
3.奖赏
这里的奖赏涵盖了能给感官带来快乐的所有虚虚实实的东西,包括食物,药物或情绪上的高潮。当我终于摆脱了老师的拖堂,走出了烦闷的教室,来到充满饭菜香气的食堂,嘴里吃着美食,心里感受到一种短暂的自由的快感,这就是我所获得的奖赏。再比如健身带来的充沛的体力、漂亮的线条、他人赞美的虚荣、前任刮目相看的得意等等,只要让你感官上感到愉悦的就是对你的奖赏。
习惯的强大在于它能够自生,却不会自灭,但习惯也有脆弱的一面,只要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习惯就会随之改变。很多重大改变都是在重大人生事件之后发生的,被最爱的人嫌弃胖就是很多胖子逆袭的驱动因素,但我们显然不能把改变的指望都寄托给外部事件的冲击,因为我们并不确定环境的冲击力度有多大,万一一下子把我们击垮了,就连改变的勇气都没了,所以还是需要通过内在的驱动来改变自己的习惯,这就要从上面的习惯回路着手了。
只要能打破旧有的习惯回路,就能植入新的习惯,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保留暗示,插入新的惯常行为,但要提供同等的奖赏。
第一步:找出旧有习惯回路种那个最简单明显的暗示,需要注意驱动行为的暗示是错综复杂的,我们需要找到真正的、核心的那一个,比如你每天下午都要喝一杯奶茶,驱动你的是饥饿感还是无聊,又或是工作压力,只有准确找到暗示,才能够在奖赏的部分对症下药。
第二步:用各种新的奖赏进行实验,直到新的奖赏可以完全弥补旧的奖赏带给你的感官愉悦。比如你喝奶茶的原因是想疏解一下工作的压力,疏解压力的方式绝对不止喝奶茶这一种,你可以尝试不同的方式去替换喝奶茶的行为,看看究竟哪一种方式可以同样让你感到放松。
第三步:最后用新的惯常行为替代旧的惯常行为,把喝奶茶的行为变成听一会你最喜欢的音乐,去走廊上散散步,或者溜达到其他办公室,跟同事简单聊上几句等等,一旦替换成功,每天下午喝奶茶的习惯就改掉了,你就能因此每天少摄入几百大卡了。
知易行难,旧习惯总是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我们大脑的天性就是喜欢省力的,越是肤浅的表面的快乐越容易被大脑储存起来,所以说学好不容易,学坏一出溜,习惯运行得越久越顺利,激发出的参与欲望越强烈,甚至会成瘾,瘾其实就是习惯的黑化版,在这种情况下仅仅想按部就班地通过以上步骤来改变习惯,常常是心没有余,力也不足,这时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求突破口。
找圈子
现在社群运营为什么那么火呢?为什么宗教有那么强大的感召力呢?因为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而且意志力这东西并非人人生而平等享有,有的人天生意志力强,有的人没那么强,团体凝聚起来的那种集体意志能够给个体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和约束,这就是外在环境的力量,所以才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当个人意志力不足以支撑你去改变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志同道合的圈子,未必是某个群体,也可以是找一个和你有共同目标的人一起努力,总之要改变自己的所处环境,离开消耗你意志力的人和事,为自己营造一个利于改变的场域。
培养核心习惯
习惯也有杠杆作用,有时候你只是开启了一个好习惯,比如读书,知道的越多越让你发现自己的无知,也让你能够以更开阔的眼界、更谦卑的心态对待生活,接着你的气质、人缘、工作都得到了提升,人生不知不觉地变得更加美好,当然坏习惯也同样具备杠杆作用,这就是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最后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习惯的这种杠杆作用,培养出具有最大杠杆效用的核心习惯,一旦核心习惯形成,它会像滚雪球一样带动其他习惯的养成。
要培养核心习惯,可以从小成功处下手,想要减肥可以从记录饮食开始,想要读书可以从每天阅读10分钟开始,想要管理好时间可以从早上花10分钟规划下一天的工作开始。
抓住危机重塑习惯
作者举了很多组织利用危机重新调整了组织习惯,从而帮助公司、政府等组织度过危机,迎来新生的例子,我觉得这一点对于个人来说也是适用的,虽然不提倡人人都去等待那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至暗时刻的到来,但是如果它来了,就别只顾着在痛苦里沉沦,也许这正是你的幸运,多少人在顺境里挺尸,想改变却又舍不得离开舒适区,而你却被迫离开了舒适区,相比之下你已经比他们多前进了一步,所以别放弃这个天助我也的契机,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不改变也只能做一条臭咸鱼,奋力一搏也许就鱼跃龙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