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师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1、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这一点毋庸置疑,老师只有通过跟学生互动,学生反馈答案,才能整体掌握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更好地教学。
2、提出问题,通过多个学生的相互补充,帮助学生提醒知识点,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最常见的方式是老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多个学生的回答,老师总结归纳,最终帮助孩子巩固所学知识点。
3、提出问题,给学生一个表达的平台,从而鼓励学生。
课堂上总会有特别积极主动的孩子,老师也需要这些孩子来带动更多的孩子加入积极回答问题的氛围中。所以,老师通过课堂提问,跟所有的学生一个表达的平台,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从而提升自信,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二、孩子不敢/不愿举手发言的原因有哪些?
1、害怕出错,害怕嘲笑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心智的成熟,他们自尊心变得越来越强,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和认可,也更加在意周围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所以,有的孩子会担心自己回答错误,而引来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越是担心害怕,越不敢积极发言,越不积极主动回答,也就越发不确定自己能否正确回答,从而陷入害怕和不敢的死循环。
2、性格内向,胆小谨慎
很多家长习惯于将自己孩子不主动,胆小,不积极的行为归类为“性格内向”。建议有兴趣的家长可以阅读一下《发现孩子天生气质—揭开天赋密码实现因材施教》。
了解了孩子的天生气质后,你会发现所谓的孩子胆小、害怕回答问题等现象,或许只是暂时的表现,家长需要努力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3、追求完美,不愿出错
有些孩子喜欢追求完美,凡事都要做到最好,回答问题亦如此。当不确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是否最符合老师的要求时,会斟酌再三,犹豫不决。最终在确认与不确认之间摇摆不定,而错失发言的机会。
4、无从下手,不会回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可能是孩子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思考答案,也有可能是没理解老师问题的内核所在。也就是说孩子没听懂老师的问题,本身的知识量无法支撑其回答问题。
三、作为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发言呢?
1、做好课前预习
家长应该指导孩子做好课前预习,最好根据预习内容提几个问题让孩子回答。这是效果很好的课前演练。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孩子已做好了准备,至少做好了心理准备,就不会过度担心自己说错答案。
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扩大知识面,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这样孩子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的观点和想法可以表达,从而增强孩子主动发言的自信心。
2、正面鼓励为主
家长要清楚短期内需要解决孩子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即改变上课不能积极发言的状态,所以无论孩子回答问题对与错,都建议以正面鼓励为主,肯定孩子的改变。对于错误的答案,家长不要立刻急于否定,尽可能先保证孩子敢于回答问题态度,其次再考虑如何提高回答问题的质量。
3、日常生活引导
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在课堂外家长也可多加引导,改变孩子不愿和不敢的态度。
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家庭中的讨论,或就日常生活中某个话题展开陈述,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和老师都喜欢积极发言的态度,认可其勇敢表达自己观点的行为。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玩一些轻松有趣的小游戏来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和孩子一起朗读课文,看看谁读得更流利、更富有感情;玩“你说我猜”,让孩子描述某个物品的特征,家长猜猜是什么;玩“故事接龙”,家长先讲一个故事的开头,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补充后面的情节;等等。当孩子在游戏中习惯了表达,课堂发言时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上课积极发言与否这个问题从眼前看,仅仅是回答问题的主动性,但从长远看,是教孩子如何在合适的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家长们要用科学的方法调整孩子的态度,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相信孩子一定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