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七年挑战群里开展了好书分享活动,这一次担任分享的是第一小组,共有三位组员进行了好书分享。
他们推荐的书很精彩,其中我读过《活着》这本书,很感人,故事性很强。我很认同此次推荐老师的推荐,故此,我就当一下搬运工,也在这里分享一下。
第一位分享者是来自成都的邓老师,他分享的如下:
推荐书籍: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推荐人:
1组邓志君
内容简介:
美国作者威尔•施瓦尔贝
在得知母亲胰腺癌晚期后,一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件事,并和母亲沟通。
偶然的一天,他们开始阅读同样的书,为了在母亲之后的化疗中两人可以一起探讨这本书,母子俩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共读之行,直到她的母亲离开人世,床头仍然放着正在阅读的书,书签打开的地方,是这位母亲最后阅读的一页。
通过母子俩人都小型阅读分享会,作者不动声色地把他的母亲介绍给大家,一位在生命尽头仍然继续开展阿富汗公益工作并且筹得一百万美元用于建设阿富汗儿童图书馆,仍然操持家庭圣诞节、生日会活动;仍然微笑着面对生命的每一天和每一个人的母亲(这个人或许是她在医院遇到的一个没有医保又没有经济能力买药的人,她会自己掏钱为不能和她享受同等医疗待遇的陌生人付款买药。)
两年时间,母子俩共读的一百多本书籍,从热门惊恐小说到经典书籍,从诗歌到悬疑小说,他们探讨了勇气、信仰、孤独,感恩、学习倾听甚至葬礼等多个话题,分享着各自对文字和生命的态度和观点。
最终,他们可以真诚地交换彼此对死亡的观点了。正如作者所说:书让我们彼此更贴近,让我更了解母亲的一生和她的选择。这本书是作者与母亲的亲身经历,笔触温暖,整本书不只是对母亲的追忆,也是爱书人的飨宴。
我的感触:
1.一个身患癌症晚期的老人,仍会为家人特别是亲属在她有时候必须说明自己身体很不舒服,但得不到对方的共情理解时,感到不好意思。
自己身体经历的,只有自己知道,对此,我感同身受,也要时刻谨记。
2.生命最后的临终关怀。
这本书让我特别感动的一点是 两年多时间,除了几次病危短暂住院,他们全家配合母亲过正常的日子,似乎一切如常,如陪伴母亲到医院进行常规化疗、配合母亲每一次外出活动安排。这是毅力的力量、也是爱的力量,
而临终关怀,真的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社会和家庭问题。
3.自我、超我、忘我。作者母亲在知道自己患癌后,关心的人、做的事、读的书,超越了自我、家庭、国家,如此的胸襟这种心态让我敬意由生。生命,也可以像大海一样宽广。
第二位分享的是曾老师,他分享的内容如下。
各位教育同仁:
作为一名八年级的语文老师,去年我布置了一个阅读任务:选择你最想读的一本书。很多学生都选择了余华老师的《活着》,他们说,这部小说太悲情了,但是不需要老师监督就能一口气读完。这或许就是这部书最大的魅力吧!
余华的 《活着》是一把解剖人性的手术刀,更是一面映照民族精神的棱镜。这部
被翻译成62种语言的文学经典,早已超越小说范畴,成为教师理解生命教育的绝佳文本。
对语文教师而言,它是凝练的汉语美学课——余华用近乎白描的笔法,让福贵跌宕
的人生在平静的叙述中迸发惊雷。历史教师会看见1940-1970 年代中国社会的微缩景观,那些被大历史碾过的个体命运,恰是建构历史现场感的珍贵素材。
人到中年的我也在反思:当所有生存意义被剥夺,人为何还要活着?有人问DeepSeek ,如果你成为人类中的一员,你想做什么?我不记得具体的内容了,却清楚得记得最后的答案“原来活着,就是最大的神迹”。这也是《活着》告诉我的。
作为教育者,我们常困惑于如何向学生阐释生命的重量。福贵牵着老牛远去的背影,恰是最具张力的生命教育图景——不是悲情的生存,而是超越苦难的生命自觉。书中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小人物,他们的坚韧与慈悲,恰是构建学生人文底色的重要养分。建议各学科同仁共读此书,当我们共同解开这个中国式生存寓言的多重密码,或许就能找到连通文学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密钥。
这不仅是值得放在案头的教学参照,更是份提醒:教育的终极使命,或许就是教
会学生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保有敬畏生命的勇气。
最后一位分享者是来自湖南的郭老师,他分享如下:
伙伴们好,今天我给大家推荐管建刚老师的《一线表扬学》,为了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我们要表扬他,表扬这个词,我们每个老师都不陌生吧!可我们管老师就写出了一本书叫《一线表扬学》。
表扬可是一门艺术呢,一门需要走心的艺术。
我们要从学生表现的不好中,找到好!我们班上一个女孩读书、写作业总是分心,我在听大家读书时,没有走到她身边时,她就游神,我一走到她那里时,她才开口读第一句,就错了!
要是以前,我马上一顿批评,劈头盖脸地甩向她:前面干什么去了,才读第一句。而现在,我会说,今天,我要表扬的是A同学,她第一遍读的是北风遇上了太阳,第二遍读的是北风和太阳相遇了,她发现自己读错了,立马进行了更正,这就叫进步!
接下来的读书,不用我盯着,我从很远的地方,余光就能看到她专注地盯着书本,嘴巴一张一合地大声朗读了。我觉得自己的这次表扬,很是走心!
概括一下方法,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描述,接着说出她的转变,最后给她下一个定义,这就是一个十足的“慢表扬”!
一个表扬,竟然藏了这么多的学问,可见我们要修行的路还有很远呢[笑脸]
这次的分享虽然简短,但每部书都是精品,并且推荐者的推荐语也写得简练,一读便能概括全书的内容。
《活着》这部书我也读过,并且正在三刷。一次次的阅读,让我更深刻的对福贵这个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他是坚韧者的象征,他曾经荒唐过,犯过错,但浪子回头金不换。他被生活一次次虐杀,但一次次又坚强地站起来,继续走下去,对生活再次扬起希望的风帆。
从他的身上,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不被贱人打倒,即使现在过得不好,被某些贱人欺负,甚至是骑在脖子上拉屎,也不要对她屈服。做自己的主人,要像梅花一样,越是风欺雪压,开得愈是鲜艳,愈是凌寒傲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