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决策的一个老方法,就是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的,大家也耳熟能详的“道德算数”:
如果你面临一件事情,不知道该做还是不该用,这个时候你可以找一张纸,中间画一条竖线,在左边,写下这件事的理由,右边写上不做的理由,权衡两边,如果有两个对立的理由重要性对等,就把它们都划掉,最后剩下的理由那边多,你就选那边。
不过细看之下,这个办法是个被动决策法,哪有没有更积极的决策办法呢?结合《决断力,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希西兄弟所著)一书读后感,就如何实现科学决策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看看自己都有哪些选项。
可能大家都听过,这样的一个增加面店鸡蛋销量的故事,办法就是将问顾客“加不加鸡蛋”改为问“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结果顾客给的答复多是“加一个”或是“加两个”,面馆鸡蛋的销量骤然大增效益可观。在这个案例中,看起来是有选择,但其实是没有选择的。能不能给自己增加几个选项?比如说,什么也不加,或者加个鱼蛋。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亮点。沃尔玛商场是怎么一步一步做到这么成功的?沃尔玛老板说,我在沃尔玛采取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是从别的商店抄来的,所以接近好想法并不可耻,这见得多了,你就自成一家了,就像中国的高铁一样,关键在于如果你面对一个困难,不知道该怎么办,你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办的。
只要自己能够意识到还有别的选项,我们的决策水平都能大大改善,不用钻牛角尖。如果你没有选项,那不叫决策,只能叫决心。
第二,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
选项之间首先要分类,每一类的子选项应该都有它的好坏,这里面可以引用麦肯锡的“彼此独立,全没遗漏”原则,一是要尽量穷尽选项,二是对每一个选项分析优劣,提防“确认偏误”,要努力向多人寻求意见,获得一个客观的评估。就像巴菲特,每次做重要的投资决策的时候,他都会去问他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的意见,而查理芒格呢肯定是从不同的方面给他提反对意见,而巴菲特会一直到他自己能够解释的通这些反对意见,他才会做出这些投资决策。
第三,从这些选项中选择一个。
不要被自己的短期情感所左右,一定要从长远考虑。特别是像寻找伴侣的这么一个决策,选择这样的一个人,十分钟后你会怎么想,十个月之后你还认不认同这个选择,十年之后你会不会后悔。选择这样的一份工作,这样的公司能不能给你成长的机会?这个行业有没有发展的前景?这个都是需要我们从长远来考虑的问题。当然,任何分析都是有限的,最后如果还是面临一个无法判断优劣的局面,这个时候就得看我们个人的价值观是什么,所谓的价值观就是自己设定的优先级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很多情况下这个没有正确答案,完全是个人的选择。
第四,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要有一定的准备。
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实的变化往往非常的快,最好在考虑基础比率的情况之下,能够要一份“保险”。什么叫基础比率呢?就是以前的人做同样的事,做到的平均水平,如果别人做这件事情需要那么长时间,基本上你也需要那么长时间,如果别人做这件事情失败了,那么你做这件事情最有可能出现的结局也是失败。就像现在一些所谓知名企业校园招聘,非985、211不要。你这个二本的能进去是例外,进不去是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变通。不是要非君不嫁,有一个应对方案,也就是在a计划行不通之后,还要有一个应急的b计划。因为事情是干出来的,最终的落脚点,是践行,最终说话的,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