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看了香港的一个真人秀,叫《有楼万事足》,顾名思义,就是讨论香港的房价的。香港房价高居全球首位,这个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现在香港的社会这么撕裂,有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个,很多香港人觉得回归以后内地热钱涌进才推高了香港的房价。
看这个纪录片真的深有感触,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的我也都经历过。我在刚开始在简书上写作的时候就写过一篇我的卖房买房记,当时的经历现在想来都历历在目。
1 来看纪录片中普通港人的几个买房、租房的生活片段:
买房者01:Inky,女,32岁,在31岁的时候以303万港币买入一套小居室,现在任职策划经理,月入两万。因为家里父母离异,所以从小就跟母亲蜗居在很小的劏房里,很小的时候就希望自己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18岁的时候就开始做兼职,到花店卖花,两盆花十几斤压得她肌肉酸痛,抬不起手来。朋友去KTV,吃饭,她都不去,她说,其实兼职是一个很好的借口,只要说去兼职,就可以避免很多的花费,她到现在都是自己剪头发,没有刻意学过,但是她说她已经自学成才了。
买房者02:Macy,女,26岁,月入10000,存了三年,付了40万首付买了一套小房子,绰号105%姐。105%姐的绰号是因为她把自己所有的工资收入都存起来,吃父母的,住父母的,出去吃饭靠男朋友买单,再加上自己每个月的股票收入,所以每个月能存下105%的工资收入。
父母有没有意见呢?当然有啊,每个月不但没有补贴家用,反倒还花父母的钱,他母亲说她不知天高地厚,这让我想起了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也是跟父母说我们买房吧,但那个时候穷怕了的父母刚供完我读大学,压根就没想过买房,犹犹豫豫的,那个时候贷二十万,父母晚上都睡不着觉。
我安慰父母说,没关系,等我过两年赚七八千的时候,一个月3000的月供,就没有什么大的压力了。但那个时候母亲还说我吹牛不打草稿,两年工资就能涨到7,8000吗?因为我父母工作了一辈子,也才拿3,4000的收入,所以以他们的眼光,他们不会想到我的工资能涨这么快。前两年换房的时候,我还嘲笑我妈,你看我当年有没有吹牛?
租房者01: 28岁小夫妻,没有买房,两处分居,各自和父母住,每天老公过来陪老婆短暂甜蜜一下,再坐最后一班公车回天水围。
小夫妻的观点,也是时下非常流行的观点,觉得年轻人不应该为了一套房子就省吃俭用,年轻的时候不去世界看看,难道要等到5,60岁再我想去看看世界吗?
租房者02:大学刚毕业情侣,住工业大厦(违规),月租金4400块。这个其实是有安全隐患的,所以其实是违法的,房间里没有洗手间,只能去公共浴室。每次女生去洗澡的时候,男生都要蹲在门口以防有其他人进去,哪天男生如果通宵加班的话,女生就没办法洗澡。情人节的时候,没钱去外面吃,只能自己煮牛排吃。但就算这样,小情侣觉得自己已经幸福指数很高了。
2 买房or租房?
从纪录片上来看,每一个买房(上车)的人幸福指数都很高,心里止不住的幸福。每一个暂时租房者脸上写满了无奈,但基本每一个人都表示都会努力存钱买房。
就像其中一位说得,以前爸妈那个时候几十万就能买一套房子,但现在动不动一套房就要几百万,但是这又怎么样呢?时代就是这样,既然没有办法改变,那就只能自己努力适应,多打几份工咯!
现在内地的房价虽不及香港,但像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高的离谱了,但就算这样也依然挡不住大家买房的热情。前两天,听京东的一个快递小哥说,自己下阶段的目标就是在上海买套200万的房子,把老婆孩子接过来,就算再辛苦一点,但总归觉得只有买了房,才算真正在上海扎根了。
刚需客永远不用等,但可以按阶段来,我其实挺欣赏那位刚毕业的小姑娘的,自己存钱40万付了首付,买套小房子。慢慢来,买不起大房子,那就先从小房子开始,但如果不迈出那一步,你其实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只有迈出了那一步,生活有了目标,那么自然一切都会以那套房子为优先,不该花的钱自然会少花,工作自然会更加努力。
我大学毕业买房的时候也是每个月扣除月供,自己都没什么钱了,有时候同事们聊天说的衣服牌子什么的我都没听过,那个时候同事们还挖苦我说,干嘛这么省啊!可是故事的结局是,同事结婚的时候拿不出首付,双方父母凑了首付,但埋怨说你们每个月赚的也不少,钱都去哪儿了?同事理直气壮地回答,现在哪些小夫妻买房不啃老啊?
那一刻,我觉得我以前所有的省钱大作战都值了。
毕业于金融系,混迹于IT圈,偶尔写理财,偶尔写职场,我是Elyse,很高兴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