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的设计应该首先服务于功能需要,使功能更好地在用户面前呈现,甚至减少操作流程,提高用户体验;其次是整体视觉应该保证“不丑”,中庸之美。据此,从滴滴和Uber打车出行的核心功能出发,对比其设计对功能需要的满足程度。
核心流程:叫车—上车—支付,在设置小额免密支付后,支付基本成为后台自动完成的行为,故本文略过不讲诉(体验近乎完美,实在没啥可说的了)。
叫车:滴滴 VS Uber
用户叫车需要的操作步骤:选择打车类型—设置行程点—叫车,其中需要接收的信息:行程价格、时间。滴滴和Uber主页面同样的三段式设计,核心区域都用来展示地图,但这里必须吐槽下腾讯地图,扎针的准确度,路线规划及导航的有效性,甚至地图的美观度都提高下吧。
底部作为最触手可及的操作区域,常规是给高频操作的Tab,滴滴给了行程点,Uber给了乘车服务。
首先滴滴目前有8个产品线,而Uber只有3个,滴滴无法一页一栏就展示全部产品线,所以辅之以“收集菜单”,类似的设计放置在顶部是符合常规的。
我不知道Uber优选轿车和高级轿车的业务量,但更改行程目的地的频率明显要高于切换乘车服务的频率。滴滴和Uber乘车服务初始选择高频类型“快车”、“人民优步+”,同时,每次启动都会自动定位上次使用的乘车服务,能有效减少切换乘车服务的频率。就乘车服务和行程点放置的位置,更认可滴滴,单手操作也更容易。
但在产品线和行程点设置在顶部的前提下,滴滴在乘车服务的切换体验明显弱于Uber,乘车服务放在顶部,点击区域过小,误触的概率较大。Uber乘车服务切换放在底部,区域间隔大,可手势滑动操作,操作性和容错性都更好。
在价格展示的设计上,有一个心理前后置的差异:滴滴在设置好目的地后,就会显示价格,而Uber设置目的地,确认“点击用车”后才展示。差异原因或许在于滴滴和Uber产品线,滴滴的产品线更丰富,当用户收到价格信息后,如不满意可切换其他乘车服务。而Uber的乘车服务呈现明显的阶梯度,价格信息后置增加了用户取消的心理成本,可提高成单率。但对用户而言,前置的价格更有利于作为选择乘车服务的参考信息。
在行程时间上,滴滴和Uber的信息都在用户上车后才展示。原因或许如下,一是在司机接到乘客这段时间,行程时间可能因为路况或天气发生变化,所以在行程开始时才展示,当然我认为主因是,行程时间前置展示,很可能导致用户因行程时间更改交通工具,因为用户无法通过切换乘车服务减少行程时间。到用户上车开始行程后,再展示行程时间,极大的增加用户取消的物质和心理成本,但对用户这明显是不友好的。
上车(痛点):滴滴&Uber
上车这段过程,司机和乘客如何找到对方,成为我在使用滴滴和Uber过程中最通常的痛点,至少需要一通电话,甚至需要两到三通电话,才能顺利上车。当然偶尔也会有找不到,气急败坏的情况,情景再现可看网易出品《我在百度旁边新浪对面的灰楼 老司机来打我》。
用户如何找到车呢,可能用到的信息如下:定位地点、道路方位、车行驶的方向、人车距离、车体颜色、车牌号、车型。
当专车司机接单后,滴滴会规划出司机的接驾路线、距离、道路状况和预计时间,相比Uber只显示时间,可以缓解用户等待的焦虑情绪。
滴滴规划的线路中明确表示了快车行驶的方向,方便用户判断汽车驶来的方向,对比Uber没有明确标示汽车行驶方向。同时Uber的汽车ICON车头和车尾辨识度也弱于滴滴,因此通过车体判断行驶方向滴滴也好于Uber。
在“找车”的过程中,用户最常问道的就是:“师傅你的车是什么颜色的,车牌号是多少?”,司机最常问我的就是:“你知道XX方位,XX东边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滴滴在顶部明显标示出车牌号、车型、车体颜色,Uber则只标示了车牌号。整个过程中汽车ICON完全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当司机接单后,汽车ICON直接变色为相应车体颜色。
第二个问题,滴滴和Uber地图上都没用表示东南西北的方位,对于一个南方人而言,判断自己和道路的朝向方位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同通常的地图一样,添加一个显示东南西北的方位标,更容易让南方用户找着北。
氢笔记
其实叫车的体验大部分取决于平台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数量和接单率,以及价格(谢谢简友提醒补充),因为叫不到车,再好的设计都不能让人有好的感受,但刚刚的三点主要由资本和运营驱动。
滴滴采用抢单模式,存在司机挑单的情况,尤其是在高峰期,短距离的小单打滴滴的难度不是一般的大;Uber采用的是派单模式,理论上消除了司机挑客的状况,但在实际过程中,司机联系到短程,或者偏远的乘客后,会有几率出行“爆胎、没气、回家”的情况。
综上,产品设计细节滴滴更加满足用户功能需要,或者说至少更懂中国用户,再或者说懂我这个中国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