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闺蜜小云是50多年的小伙伴,暮春时节,相约徐州云龙山。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古彭徐州,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有2500多年建城史,6000年古城文化,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徐州为九州之一,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是著名的帝王之乡,“九朝帝王徐州籍”,同时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
我们的父母均在流动单位工作,走过四川、陕西、黑龙江、河北等地,6岁来到徐州旗山矿,住的地方远离市区,周围有田野与乡村,最繁华的地方是煤矿办公地,简称矿里。
有一天,跟着一群大人上了辆解放大卡车,说是去城里玩,在荒野中跑惯的我发现小云也在,意外相逢,格外高兴,我们两个孩子,一路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初到云龙山,不懂风景,我们俩的小腿好像上足的发条,跑起来停不下来,一路狂奔,不管不顾的快乐开心。
随着我们长大,好奇心渐渐成熟,再相约,彼此银发飘忽,不觉间半世已过,中年来临,眼中的云龙山风雨云烟,景致依然,现代历史,纵横交错。
据《江南通志》记载,南朝宋第一个皇帝刘裕,少年时常到云龙山上游玩,这座山有了帝王的足印。云龙山山分九节,南北走向,蜿蜒如龙,首东北,尾西南,常有云雾缭绕,恰如一条卧龙,故称云龙山。
云龙山脚下是条东西大道,车来人往,沿街耸立的牌匾上“云龙山”三个大字赫然在目,放眼望去,山涧巨石磷峋,林壑幽深,云龙山不高,海拔100多米,梯阶不陡,平时人流如织。天气乍暖还寒,我们并行登览,有一句无一句聊着闲话,山中的松柏、万年青于清冷中青翠茂盛,飘忽出柏叶的味道。
春的阳光洁白明亮,洒在树丛中,碎碎点点,空气清新舒爽。
脚下的梯阶略陡,拾级而上,眼前陡然开阔,蔚蓝的天空,苍劲的古松,放鹤亭与怪石挺兀相望,与曲折的亭廊相邻,随意伫立,一树一石,一泉一亭,一碑一字甚至一花一草皆令人思绪纷飞,游山观望是放飞灵魂的翅膀。
放鹤亭系公元1078年,宋神宗元丰元年为文人隐士张天骥所建。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苏轼与其结为好友。山人喜欢养仙鹤,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飞仙鹤,因此得名放鹤亭。
放鹤亭匾额上“放鹤亭”三字乃苏轼手迹。宋苏东坡在徐州任太守时,常登云龙山览胜,醉卧山石,并写下“放鹤亭记”碑文,现存山中。
漫步经历千年风雨的放鹤亭,展望山下风景,尽收眼底,马路上车流滚滚,喧闹声时隐时现,并不打扰这里的静谧,穿越遥远的岁月,仿佛看见“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苏东坡的《放鹤亭记》,写出超凡出群的隐士形象,与云龙山齐名,被选入《古文观止》,使云龙山和放鹤亭因此闻名全国。
饮鹤泉何时所凿已无法查考,有史料考证北宋以前云龙山叫石佛山,饮鹤泉当时叫石佛井,后人因近放鹤亭,改名为饮鹤泉;与之相称的招鹤亭,砖木结构,小巧玲珑,因《放鹤亭记》中有《招鹤》之歌,所以叫招鹤亭,此亭是一节山的最高处。
我和小云驻足观望,免不了俗也去拍照,长期生活在徐州,云龙山没少来过,从儿时的模糊记忆,到每次再登游,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它保持着古朴的灵秀陪我们长大。
放鹤亭的西北角是谊亭,谊亭牌匾由苏轼题写。与它对应的西南角是御碑亭,亭内有清代皇帝乾隆《游云龙山》诗碑,现移至放鹤亭后面的碑廊里。
碑廊。南北长20余米,廊内墙壁上镶嵌着历代碑碣,内容涉猎广泛,文体浪漫,书体丰富,大字如斗小字如蝇,姜焯的“九州之一”遒劲有力,引人注目,其中石刻线描人物和山水画,极具观赏艺术价值。
廊间亭下,木栏石凳,游人可闲聊,可散步,可沉思,可观望,千年山峰,海已枯石未烂,人已去山依旧。蓝天白云,山人作古放鹤亭宛在。山风阵阵,诉说着山人养鹤、放鹤、招鹤,过着远离尘世仙风道骨的岁月,与大自然共呼吸的惬意,在这里,每一处都会触摸到历史的沉淀,祈福飘扬的红丝带,带着永恒的美好祝福。
从饮鹤泉东行,从月门步下台阶,是苏北佛教第一大丛林------兴化禅寺。
兴化禅寺,1390年明洪武年间,缘大石佛始建,始凿北魏政平(450年)年间,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寺内供奉的阿弥陀佛大石佛,香火绵延至今。禅寺顺山崖而造,依山石而凿,殿堂后壁檐下仅有三层砖垒叠,故有三砖殿覆三丈佛之称,成为禅林奇观。
兴化禅寺内有明代建筑钟、鼓楼、祖堂、藏经楼、铁钟,虔诚的佛教徒会来这里膜拜烧香。
与兴化禅寺遥相对应的是西麓大士岩,又名大士殿,公元1719年徐州知州姜焯派人凿刻了观音像, 信佛教者多来拜祭,院内的清代古柏,有几百年历史,令人们抚古追今。
云龙山上的云龙书院是我们喜欢去的地方,我和小云都爱好读书。云龙书院依山而建,内有讲堂、文昌阁、宜福堂、紫翠轩、四贤祠等,流连于此,山幽林深,风雅书香,皆能感受人世间唯有读书是第一好事的意境。
说起云龙山,总要提到苏东坡,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9月的一天,苏轼和好友,从黄矛冈登上云龙山,苏轼走到冈头,既感酒意十足,睡眼朦胧,难以自持,便仰卧在石头上,路人见状,哈哈大笑。苏轼却诗兴大发:
冈头醉倒石作床,
仰看白云天茫茫。
后人为纪念这位大文豪,将这块巨石命名“东坡石床”。
现在的云龙书院内除了东坡石床,黄茅岗摩崖石刻,又重建卧牛泉,整修古迹,扩大招鹤亭平台,四面八方的朋友不妨邀朋呼友,常来看看增添新姿的云龙山。
山间本无路,铺上石板路就成了路,无数双脚步把路磨得透亮,少了些许坎坷,尽管如此,我仍有些气喘,感叹体力不如年轻人,小云倒不以为然,她经常登云龙山锻炼身体。
远远望见观景台,它坐落在云龙山第三节,俗称南天门。它的出现,令疲惫的登山人倍感精神抖擞,因为无限风光在前方。观景台依山而造,气势雄伟。我们登台临栏,围绕四周远眺,彭城的高楼大厦、街道河流尽收眼底,远方的朋友记得晚上一定来此,霓虹灯亮,光芒万丈,天上人间,美不胜收,犹如仙境,美妙绝伦。
观景台有索道到云龙湖,也到公园。如果想沿路登游,看怪石土坡,云山龙景,踩住春天的尾巴,从容有序游完九节山头。看山下一路之隔,碧波荡漾,浩渺连天的云龙湖,体味才下云龙山又游云龙湖,这是徐州山水在云龙的绝妙之处。
我和小云选择步行,忍耐住劳累,下的山来,但见云龙湖风光迤逦,波光凌凌,湖光山色,小船摇曳,疲惫一扫而光,顿觉浑身通泰。
云龙湖的传说和故事,难以言尽,仅她的名字曾经有簸箕洼、石沟湖、石狗湖、苏伯湖、尔家川等,有兴趣的你可以搜索度娘。
云龙湖,总有人将之与杭州西湖媲美,其实,当年苏轼在徐州做知州时,痴爱此湖,曾发奇想:“若能引上游丁塘湖之水,则北湖俨若杭州。”然而,苏轼的愿景,千年以后,变成现实。
1994年12月11日云龙湖与杭州西湖结为“姊妹湖”。
云龙湖南偎泉山、珠山,三面环山,一面临城,是徐州天工自然的景观,云龙湖是云龙山下的一颗璀璨明珠,无论何时走近云龙湖,她都会令你为之心动,为她四季不同的画卷如痴如醉。
此时的湖畔绿草如菌,柳绿叶茂。湖边山脚下的杏树青果累累,我和小云说起杏花绽放十里,人流如海,花人交融;仲夏荷花满湖,小船悠悠;深秋枫叶如火;严冬青松白雪。这片欲比西子的湖水,在任何季节,风光异彩,如梦如幻,如歌如画,杭州西湖淡抹优雅,徐州云龙湖华丽美艳,这里风景果然独好啊。
独好?小云比我了解云龙湖更多,为增添它的美丽,新近开发的小南湖,湖中路为界,分成东湖和西湖。
环湖路依山顺堤,宽阔平坦,环绕一湖碧水,岸边垂柳两岸,草坪似毯。沿着环湖路,满湖波光粼粼,闪烁着银子般的光亮,别有一番风光。
据说,小南湖的秋韵园有秋天变成红色的乌桕和枫树,叶子变成黄色的银杏,而木芙蓉之花则一日三变,苏东坡曾云:"溪边野芙蓉,花水相媚好"。
有湖便有桥,苏公桥、解忧桥、泛月桥;有的形如画船和弯月,有的凌空形如单拱桥,站在桥上,四面环水,望尽碧波翻,湖山湖面风景尽收眼底。
值得一提的是泛月桥,长廊顶上绘制的精美的图画,人们可细细观赏。
更有云龙湖十八景诠释更丰富的浪漫:桃霞烟柳、杏花春雨、荷风渔歌、苏公塔影、石壁留踪、临湖尝鲜、儿童稚趣、寒波飞鸿、长堤雪月、别有洞天等,一十八景,景景相望,一步一景,各有千秋。
苏轼曾经写过《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
云龙山下试春衣,
放鹤亭前送落辉;
一色杏花三十里,
新郎君去马如飞。
诗中生动赞颂了云龙的山水美景。
天色已是旁晚,看夜景的人们纷纷往湖边走,湖边的石瓮倚月,吸引人们的脚步,它由石瓮和景墙两部分组成,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石瓮周边开有6个圆孔,内置灯光,晚间可欣赏明月倒映在景墙中的美景。
石瓮倚月对应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由此人们可以联想到两湖的“姊妹”关系。
云龙湖的湖心岛上,是徐州水上世界,一座大型水族馆,展出数百个珍贵鱼种以及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标本,令人大开眼界。倘若想到把这些景点走完,一天的时间远远不够。
说不完的云龙山,道不尽的云龙湖,晚霞渐渐笼罩着这片城市,一群身穿汉服的姑娘小伙,飘然而过,恍然千年穿越,那些痴爱云龙山水的古人们,想必今天来到这里,会陌生许多,因为云龙山水的变化实在太大。
和小云说起这联想,她只是笑笑,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