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全民减肥的时代,作为一个瘦子,你心里一定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运。咱天生玉树临风,想吃啥就吃啥,运动想做就做,轻轻松松随心情,那些劳神费力(费钱)的减肥招数,你们尽管用,我这天然瘦,不炫耀都没办法。
首先,恭喜你,基因好,生在了正确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主流,都在讲,BMI太高,各种健康问题都会找上门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脏病中风,甚至肥胖本身就被称作一种病。那么,瘦成一道闪电,是不是就进了保险箱,健康无忧了呢?
至少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这么认为的。BMI的官方健康范围是18.5到22.9。我呢,一直保持在18.5上下波动0.5这样。直到有天,在诊所看到了类似下面的一张图,说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必须也跟着增长,才能降低骨质酥松的风险。我查了一下,我到60岁的时候,假设身高是不变的,BMI得越过22.9才能保持在骨质疏松的安全区。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一边跟你说BMI超过22.9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一边又说低于22.9走路摔倒就轻易骨折了。那到底该怎么办? (好吧,这时候我脑海里的画面是,我老了的时候不得不做一个矮胖老太。。。)
60岁要到60kg才安全啊!先冷静一下,时间离得还远,咱先享受一下做瘦子一身轻松穿衣不愁的好时光吧。
然后,下面这张图又让人一个激灵。人的骨质密度在30岁左右到达最高,之后就不断流失,年龄越大越快。那么这就意味着,在高峰时期,如果没有保持高的骨密度,后面下降时就没有储备了。仔细一想,现在瘦的人,比胖的人,骨密度低的可能性更大。
那么,骨质酥松是很严重的问题吗? 简单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到50岁时,每两个女性中就有一个人患有骨质酥松,男性的比例是五个中有一个。 这个比例实在是太高。也就是说,我到50岁的时候找闺蜜聊天,两人坐在一起,其中一个就有骨质酥松。 然后另外一个就得小心地给她拉开椅子,说,慢点慢点,坐好坐好,别摔着。女性在停经后因为体内激素的缘故,骨质流失的速度会大大增加,所以到了60岁,半数以上的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酥松。
骨质酥松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偶尔站不稳,一屁股坐下,就可能造成盆骨骨折。后果? 卧床轮椅伺候,像不会走路的宝宝一样,随时需要人伺候生活,从此失去了活动自由。 这个事情很可怕,失去独立和自由代价太高。生孩子的前后各一周是我经历的最需要人照顾,活动最不自由的时候,那个体验已经足以让我感受到不能生活自理是我最不想经历的事情,没有之一。 想到这里,我觉得做一个自由的胖子,比做一个可能失去自由的瘦子,更值得我选择。
除了盆骨,肋骨,脊椎,都是骨质酥松症容易造成骨折的地方。盆骨对应失去活动自由,肋骨对应重要的内脏器官受损,脊椎对于失去活动自由和失去重要的神经功能。没有一个是我们负担得起的损失。
骨质酥松造成的主要原因,有遗传,烟酒摄入,缺钙,体重过轻。前面三个都比较明显,而体重过轻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 如果你本身关注健康,烟酒和缺钙的问题不大会出现,也容易解决(抽烟喝酒的朋友别骂我。。。),而体重的控制,是一个更棘手而且需要长期关注的事情。 棘手的原因,在于加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之后,体重需要保持的范围非常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就像我开篇的困惑。
这个问题,直到我关注了身体构成,问对了医生,才找到答案。体重可以增加,但不是随便增加,得增加肌肉。 肌肉的体积相对于脂肪小很多,所以,你体重增加两公斤,如果是肌肉,可能体形的变化不大;如果增加的是两公斤脂肪,那么就堆起来了。 医生告诉我说,锻炼,力量和阻力锻炼,可以增进肌肉的生长,维持体重,维持身体动作的稳定性,防止跌倒(跌倒了也有肉垫着做缓冲)。力量和阻力训练本身也能刺激骨骼密度的增长,增加钙质的吸收利用。
骨骼矿物质密度检查可以检测出骨质酥松。突然想起我们家瘦高个老黄,看着也是挺拔玉树临风,一次偶遇商家做活动检查骨密度以推销补钙产品,他的骨密度测出来不高。虽然收到警告,他仍然是牛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喝,锻炼一点也没跟上,因为他不觉得是事。估计很多人也是差不多的心态。 脑海里突然闪现几个同样玉树临风的同事的身影,绝对是我瘦我自豪的典范,这篇文章发出来,会不会让他们注意饮食和锻炼,让自己再稳健地玉树临风五十年呢?
最后总结一下。体形比较瘦的人虽然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较低,看起来也赏心悦目,但骨质酥松的风险可能会比较高。 骨密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下降,所以对抗骨质酥松需要在30岁峰值之前就开始积累骨密度,之后更加要注意饮食锻炼。最后提供几点贴士:
1. 从饮食中获得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
2. 锻炼身体,特别是力量和阻力训练,有助于增加骨骼的强度和密度
3. 戒烟戒酒,烟酒会阻碍骨骼的形成
4. 减少咖啡因,咖啡因会降低钙质吸收
5. 减少盐分摄入,过量盐分会造成骨质流失
6. 高风险人士除了做到以上,需要接受专业医生治疗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我所有的健康相关的文章,讲的都是可以预防的问题。就是你提前做一些准备,升级一下自己的健康概念,相应地改进一下生活方式, 就会对未来的生活带来质的影响。欢迎到我的简书目录看看其它文章。
作者简介:明朝燕,计算机博士科学家,两娃的妈。前半生享受随意写东西,后半生煎熬写科学论文。这不,结合的时刻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