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二、教学重点
1、感受苏词豪放词风。
2、品味词中精炼传神的语言,掌握词中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本词的理解来感悟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传杭州西湖湖心亭有一石碑,是清乾隆手书,上面写了“虫二”两字,表示这块地方风光美好宜人。很多人不解其意,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这两个字应该加上两个边框,读作风月无边,盛赞风景之美。古人面对各式各样的自然风光总会产生不同的奇思妙想,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著名词人苏轼来到传说中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后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三)【写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历时五个月,苏辙等人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苏轼,宋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两赋一词:《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8729;赤壁怀古》【乌台诗案】
(四)解题
这首词词牌是?“念奴娇”念奴是唐朝天宝年间的著名歌女。传说唐玄宗曾亲自作曲填词,命念奴歌唱,果然娇滴滴如夜莺啼鸣,婉转转似百灵放歌,活泼如鸳鸯戏水。玄宗龙颜大悦,遂将此曲定名为“念奴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首句为“大江东去”,末句为“一樽还酹江月”,故“念奴娇”又名“大江东去”或“酹江月”。
标题是?“赤壁怀古”。在诗歌鉴赏时我们首先要关注诗词的题目,有时它是对诗词内容和思想的概括。“赤壁怀古”,“古”在这里指的是古迹,即赤壁。怀古指的是通过怀念古代的人和事来抒发诗人之情。大家注意,这里的赤壁并不是曹操和孙刘大军赤壁之战的地方,而是黄州的赤鼻矶,苏轼把它误认为了赤壁之战的战场。
(五)整体感知
这首词历来被称做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这类豪放派的文章应该读得高亢激昂、铿锵有力,请大家齐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家思考一下,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过渡句是哪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六)品读上阙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淘:冲洗;风流:杰出。字面意思是: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这几句话是两种视角的交织,首先看到大江东去,浪淘尽,通常我们看江,只见其一段,而苏轼看到的却是整条长江,所以他应该是站在高处看,证明其视角的广阔,这是从空间上观察,体现了空间的广阔。
(大江:空间——广阔)
前面讲空间视点,是实写。而这里也有虚写的成分:大江可以理解为历史长河,而浪则可以理解为历史发展的沧桑云烟,正是这沧桑云烟洗尽了千古的英雄豪杰。这时,诗人的视点转到了时间上面,千古表现了时间的深远,
(千古:时间----深远)
时间与空间的交织,时空纵横就显出了意境的宏阔、大气磅礴,进而表现出诗人心胸的宏阔,这正是苏轼豪放词风的体现。
(板书:宏阔)
这种写法影响到后世许多诗人,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本来千里、万里,万山都是看不尽的,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再加上诗人的想象能达到特别的效果,“体现空间的广,时间的远,诗人思想的深邃、心胸的宏阔和词的磅礴大气”。
为何用“风流人物”而不写成“英雄人物”?
(在苏轼的心中 “风流人物”就是不同于“英雄人物”,究竟怎样不同,我提醒等分析周瑜之后再看)“风流人物”是指武胆柔肠、文韬武略、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很有才学又洒脱不羁。/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故垒”是“旧战场”,就是他们所说的赤壁之战的遗迹。“人道是”,特意说明是“他们说是”,苏轼本来就知道这里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战场,借他人之口,绕过疑点,勾起人们对赤壁之战的回顾。
“周郎赤壁”还是“周瑜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同时称周郎也有尊敬、敬佩的意思。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峭壁高耸入云霄,惊涛骇浪汹涌澎湃,日夜将江岸冲击撕裂,波涛水涡翻滚腾跃,像卷起千堆雪。这个景色有什么特点?气势磅礴。
“乱”(岩石山崖险怪、陡峭)、“穿”(山崖高峻,主动去刺穿天空,动态性)、“惊”(浪巨大,世人为之震惊,这里融进诗人主观之情)、“拍”(惊涛力度之大)、“卷”(波涛气势之大)几个动词有力度感,“雪”写出水色的纯白。为我们显出一副动感,豪壮的画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千堆雪比喻巨浪)
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江山如画”承接上文,总结了上阕赤壁雄奇壮美之景。过渡句使层次设计更分明,环节联系更紧。
“一时多少豪杰”,注意“多少”,是多还是少?(多 )豪杰很多,而作者在这里只提到一个,那就是周瑜,为什么?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七)品读下阙
①“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小乔初嫁了-年轻得志、风流倜傥 雄姿英发-威武英俊、气宇不凡
羽扇纶巾-儒雅斯文、风度翩翩
谈笑间-作战指挥若定 樯橹灰飞烟灭-足智多谋
称呼:公瑾、周郎(称字,而不是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
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3万对10万。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借着东南风,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火攻的特点,精确地概括整个战争的胜利场面。
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 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赤壁成就了周瑜,赤壁之景也是雄奇壮美的,而英雄周瑜又是杰出的,我们可以说雄奇壮美之景衬托杰出的人?
板书:赤壁(雄奇壮美)——正衬——周瑜(建功立业,又得美人)
为什么诗人强调“小乔初嫁了”?
(1)以美人衬英雄,更突出周瑜的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春风得意。
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战场,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处。想着着这样的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我们看看:
周瑜 苏轼
年龄 二十四 四十七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就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生活 幸福美满 三十丧妻
周瑜是幸福的,而苏轼是不幸的,这里作者写出幸福的周瑜实际为了反衬自己的不幸。赤壁(雄奇壮美)——反衬——苏轼(壮志难酬,妻死十年)
②如果周瑜的灵魂能故地重游,见到苏轼这落魄之态,又会怎样的情景?“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倒装句: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抒发一种惆怅失意的感情】
笑什么: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么:仕途坎坷 壮志难酬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江东美女小乔,34岁为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很有才华的,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核心人物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人提豪放派必提“苏辛”;书法方面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又列于“唐宋八大家”。但是他的仕途却颇为坎坷。苏东坡来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之祸。在文化圈里,也倍受非议与妒忌,他是带着疲惫,满心侥幸而又满心绝望地,伤痕累累地来到黄州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这时的他已47岁,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一种出世与入世的精神矛盾,也难怪苏轼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他想到自己年岁已老,却无法如周瑜般建功立业,可以说是壮志未酬,心中涌动的是一种惆怅与失意。
③苏轼面对这样的惆怅,他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疏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把它消解在了酒当中。
人生如梦,自己一生算得 了什么,在千古人物都被淘尽的大江之畔,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不必过于执着,而江月是千古不变的,苏轼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展现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做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开始的激昂慷慨,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八)主题探究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赤壁景色,下阕主要写周瑜事迹,篇末借怀古抒发感慨,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无限崇敬和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关键典故的含义和及其作用。
3.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各个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2.难点: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本文作者就是这样,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凭一己之力,挽救家国山河。让我们感受民族气节,体味赤诚之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再读文章,理顺诗词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层次。
明确: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赞美率军京口北伐的刘裕;下片讽刺了刘义隆冒进误国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颇学习的态度。
(三)深入研读
问题1:辛弃疾登北固亭,极目远眺,想到孙权和刘裕,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1:孙权曾在京口守国御敌,成就霸业。现如今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经“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问题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2:教师渗透时代背景——统治者抗金准备不足,想要仓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时人微言轻,不被重用,一腔热血只能流于悲叹。作者此时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在借鉴历史,来说明: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问题3:作者最后引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3:当政者昏庸无能,又有小人挑拨,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作者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虽然老去,但依然有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类型的文体作品的拓展,进行对比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将自己和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抒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梳理板书进行小结。
2.作业布置:首先,熟读并背诵诗文;其次,学生可以将诗词转译为白话文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随记
(略)
《声声慢》教学案
【教学分析】
学生已经对李清照较熟悉,本课关键在于让学生学着通过抓住“词眼”,抓住诗歌意象品味“读懂”诗歌,读出词人写作时所处的“国破家亡夫丧”的悲惨处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家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乱的哀愁教学重点:
1.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2.分析词作如何以意象传“愁”。
教学难点:抓住词眼,抓住意象,体验愁情,读懂诗歌。教学方法:
其一,教法上以激发兴趣,问题导引,讨论分析等方法进行。其二,学法上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
其三,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
自主鉴赏本词与合作分析意象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便是大家熟知的李清照,我们知道,李清照的后半生经历着无数磨难,国破家亡夫丧,对她而言,“物是人非”,小小的舴艋舟载不动她满腹辛酸愁苦,她将所有的忧愁化作诗篇,飘进我们的思绪里,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李清照,走进《声声慢》,品味她的多愁善感。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1084—约 1151) :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1101 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情投意合,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1127 年—1156 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夫妻二人被迫南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 年:赵明诚孤身赴任,病故。
1156 年: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辞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国破家亡、流落异乡、丈夫死别、悄然辞世,一系列的重大变故使得李清照由幸福的巅峰跌进痛苦的深渊,词风也由南渡前的欢畅明快转为后期的沉郁凝重,《声声慢》正是创作于她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
三、朗读感知
1.听录音,正音,把握节奏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
/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朗读指导:读时语速要慢,要读出深沉忧郁的情感、叠字的节奏→哀痛中有一线略带苦淡的欣慰→无奈与无助→情感再也无法掩饰,道出万般悲绪,读时语速加快,语调上扬,“愁”要重读强调,然后稍作停顿,“了得”二字,语速放慢,轻声传出,如在喉咽。
2.学生模仿录音集体朗读
3.探讨: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明确:愁
4.词眼是“愁”,词人主要通过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也就是借助景物来表情达意)的方式来抒写愁情的。
思考:缘何而“愁”?如何写愁?围绕这个“愁”,作者又写了哪些景?
四、品读鉴赏
(一)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很妙,妙在叠字,根据以往的经验,叠字有何作用?(音韵美,加强感情)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 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
“寻寻觅觅”,是动作,寻觅什么?(爱情、幸福生活、婚姻)
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找得如何?(找不到)
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
(连细微之处都不放过)
几番寻觅结果还是一无所获,孤身一人,家里变得冷清,人去楼空,受环境感染, 心里也变得空虚寂寞。
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
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
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这种空虚的感觉不断沉积于心,终于不堪忍受,肠断心碎,伏卧在枕头上放声哭泣。
问:这些词语的顺序能互换吗?
明确:不能,开头三句,由词人的动作行为,过渡到环境,再到作者的心境,
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把词人的凄凉愁苦抒发得淋漓尽致,为全词奠定了“哀怨凄
凉”的基调。看似平平淡淡的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词人的空虚寂寞、怅惘失落,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运用叠词,多角度写愁: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惨淡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愁苦
内容上: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音乐美
可以说,正是她遭遇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她每日生活于愁苦之中,而这时候又恰逢令人哀伤的季节——
“乍暖还寒时候”
时值悲秋,天气忽暖忽热,忽高忽低的气温在作者看来就如同自己人生的大起大落, 变幻无常,令人感到悲伤无奈。
在悲伤无奈之际,所见所闻所感又让她触景生情,感到更加愁苦。
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大家找出词中属于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到黄昏点点滴滴”
词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
明确:【意象】 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思考:这些客观物象对于渲染环境,烘托人物情感有什么作用?是怎样表现“愁” 情的?我们能不能从其他古诗词当中获得启示?
【淡酒】【急风】
我们知道,古人无论高兴还是愁苦都喜欢喝酒,俗话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里的酒,应该代表着一种“愁”。【板书,愁的象征】
而秋风萧瑟,使得原本愁苦的作者更感到一股寒意,愁上加愁。【板书,渲染愁情】作者希望能借酒暖驱寒,借酒消愁,可她却没有达到目的(“怎敌它晚来风急”),落得个“借酒消愁愁更愁”的下场。
现在,我们能理解词人运用“淡”来形容酒的原因吗? 明确:并非酒淡,而是因为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过雁】
难以忘记遭遇的一切,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突然间,一群大雁闯进她的视野,打破了当前的孤零死寂。
词人为此感到开心吗?
明确:不开心,“却是旧时相识”(细看之后发现,大雁正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
为什么“是旧时相识”?
秋天,北雁南飞,大雁从北方而来,作者也从北方流寓南方,从沦陷的家乡飞来,
所以说“旧时相识”。思考:“大雁”这个意象还有没有其他深层含义呢?先看看几个句子寻找启示。
相关诗句:
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李师中《菩萨蛮》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给予学生思考,提问学生回答。
古有“鸿雁传书”,雁,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代表羁旅之愁,思乡念亲。 思念谁?丈夫——当年丈夫几度任职在外,夫妻俩常常鸿雁传书,互表衷情,正所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些雁儿,正是当年给她夫妻俩捎信传情达意的。
而现在,大雁飞来了,丈夫却已经逝去,词人借助过雁,表达对亡夫的悼念。
大雁凄厉的叫声,渲染出了一种凄苦的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让人心痛,心酸,心碎!
明确:
1、雁声凄惨,惹人哀思;
2、鸿雁可传书,而昔日传书人安在?触发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忆及国破家亡之苦。
让我们带着这种切肤之痛,把上片再次朗诵一遍,感受词人的愁苦和凄凉。
【赏析下片】
上片写作者仰望见到南飞的过雁,俯视看到了什么呢?
赏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黄花”指的是菊花,该句描绘了一幅菊花凋零的场面,一丛丛的菊花堆积满地,枯萎憔悴,还会谁来采摘?
词人是如何借助“黄花”来传达“愁”情的?
我们常常将花与女子联系起来,形容女子面容姣好,我们会说“花容月貌”“如花似玉”,而这时候的花却是憔悴枯萎的,比喻女子的容颜憔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
作者对花自怜,想到“无人惜花”,不由黯然神伤,感到孤独寂寞,觉得时间是那么漫长,真是度日如年,当她独对阴沉的秋日,独守窗儿,不由得发出感慨“独自怎生得黑”,如此空虚孤苦,如何能熬到天黑呢?即使熬到天黑,漫漫长夜又该如何度 过?这时候的词人,没事可干只能守着窗儿,她该是多么空虚寂寞啊。
终于,她好不容易熬到黄昏,环境却更加恶劣更让人触景生情了。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窗外又下起了雨,黄昏时分,淅淅沥沥的秋雨夹着秋风洒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
这里的两个意象:梧桐和细雨,又是如何来传达“愁”情的呢?
我们知道“细雨”象征着愁丝, 梧桐又象征着什么呢?我们曾经学过的哪些诗句有梧桐这个意象?
相关诗句: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刘媛 《长门怨》)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桔柚林中的村落(人烟)显得幽暗寒冷。梧桐枯黄凋落,秋色已经很深了。
由此可见,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绵绵,如同一缕缕扯不断的愁丝一样,
词人借助风吹落叶,雨滴梧桐,描绘了一片凄清景象。
“细雨”的点点滴滴,正是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守着窗儿”才听得到,对于 一个伤心孤寂的人来说,与其说是用耳朵听到这种微弱凄凉的声音,不如说是用心 灵来感受,雨点打在梧桐叶上,更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不知何时是个尽头!
最终发出绝望的呼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这次第”是宋代口语,即‘这种情况”“这般光景”的意思,指前面一连串的情况,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愁”字能概括得了的了?
五、探究:
作者究竟因何而愁呢?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幻灯片19)
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可谓祸不单行、孤苦飘零呀。晚景凄凉,没有子嗣的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声声慢》中的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愁呢?
结合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经历,你能不能归纳呢?
明确:情愁--独居之寂寞
家愁--丧夫之哀
国愁--亡国之恨
比起清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相思闲愁,这份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呀。
六、写作练习——我为清照写碑文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苦难不停地擦试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七、结束语
最后,让我们齐声背诵《声声慢》,在诵读声中送别清照,向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