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看到别人的问题容易,认识自己相对比较难,这双眼睛每天都在看外界的人事物,但是看不到自己的内心。
真正能看到自己内心的,常常是通过与他人相处时的言行以反观自己。一个人就算他每天接触到的人有限,但是几乎都会与家人相处。有一个反省自己比较有效和直接的方法,就是观察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
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经常是大人自身问题的缩影。虽然这个说法早已不陌生且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但是想改变自己就需要有勇气和胸襟去接纳一些事实。
有时可能会看到孩子身上有某些坏习惯、某些问题,费很多口舌都改不了,而真正静下来去反思的话,会发现,也许这个问题只是大人自己强加设定出来的。
有句话说孩子问题的根源在大人身上。或许有一种解读是:不一定是说大人造成了孩子出现这个问题,而是这些问题大人身上也有,或者说多数人身上都有。只是放在自己身上,大人因为自己大,认为可以偷懒、忽略、不去关注和改正,并且认为这个不是问题,而到了孩子身上,却要强行要求他去做,去改正,如果孩子做不到,就认为是他养成了坏习惯。
换句话说就是:我可以不做到或者做不到,但是你不能。
由此给家庭的氛围带来了焦虑,对抗,压抑,愤怒等等。而大人往往需要更深入地去领悟“身教”这两个字的含义。
有一个方法是:任何事情,在说孩子之前,首先想想自己做到了吗?正如有句话说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么改变自己也如逆水行舟,尽管有时候会扎心,但是改变可以从小小的灵魂拷问开始。
比如,看到孩子出门总是没准备好,拖拉时,先问问难道自己出门时都准备得很痛快吗?
比如,看到孩子拖延不洗袜子时,先问问难道自己就从来没攒脏袜子吗?都特别喜欢洗袜子吗?
比如,看到孩子因遇到困难或打击而情绪低迷甚至摆烂,先问问难道自己在困难面前就从来没有逃避过吗?
比如,看到孩子因跟他人相处发生矛盾而情绪失控时,先问问难道自己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总是情绪很稳定吗?
比如,看孩子总是寻找或沉溺于各种玩耍的游戏时,先问问自己有多久没有好好陪孩子们玩了?
……
假如是大人自己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却强求孩子去做到,那样未免是在强人所难。而孩子之所以能听话照做,只是因为重视和信任父母,如果父母自己言行不一,那么久而久之,说的话就会失去信服力。如《孔子·子路》中有句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处于作为当局者和孩子互动的场景时,往往容易被情绪一步步推着走,很难看到问题的本质所在。
正如在网上看到一些亲子相处的视频,视频中的大人可能做法有不当之处,但他们未必都是出于主观意向故意这样做的,而是很多时候也是无意识地,习惯性地做出这一些行为。人在看别人的生活视频时,多少也会反思到自己的生活。
不可否认,人类经常会无意识地将一些东西代代相传,包括思想观念,脾气秉性等等。
想要突破局限的糟粕的部分,则需要有改变自己的持续的勇气和行动。
在生活中,在埋怨和指责孩子之前,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到,这也是一种帮助自己检查和调整的方式。
如此,以第三者的视角从当下场景中跳出来看,从客观的角度去看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模式,渐渐地就会发现问题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