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并不是要只给自己人看,还要有向别人表现自己的欲望。一旦自己所写的东西别人愿意看,并且能对别人有所帮助、有所启迪,就会使你更加有信心、有动力。所以学写作,用心去观察生活、思考人生还不够,还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笔,书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思想感情,让文章有温度,让读者有共鸣。
写作不仅是一门技能更是一门艺术。每当看到那触动自己心灵的文章时,我心中油然而生出对作者的敬佩之情。因为自己心里也是那样想的,但就是无法用生动、朴实的文字表达出来。每当在生活中,看到或想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有那么一瞬间想要写下来,但是自己总以不会写、写不好为借口,从未真正动笔写过。
从小学起就很头疼写文章,具体的说那不叫文章,叫流水账才对。小学老师每天让写一篇文章,记录自己一天中做的比较有意义的事,结果自己把一天做的所有事,一股脑的都写了出来。老师的评语是:你这不是写文章,而是记流水账。
虽然那时候仅仅要求二百字左右,但仍然是痛苦万分,感觉许多事都可以写,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写出来。我们的小学老师都是一个人带好几门课,没有教过具体的写文章技巧,只是让多看看课本,看看其他同学怎么写的,进行学习。但是却觉得自己的文章和其他同学文章没多大差别,甚至还以自己一天能做那么多事情而自豪。可以说那个时候的写文章纯粹是为了凑够字数,为了完成老师任务而写,不在乎写的孬好。
记得有次回家整理课本书籍时,无意中发现了我的小学日记本,上面堆积了一层厚厚的尘土,用手轻轻拍打掉尘土,随意的翻了翻,看了看里面的内容。当我看到里面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字,还有那不是很通顺、幼稚的话语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自己:“这真的是我写得吗,我那时候怎么会写那么幼稚无趣的事情呢”。可日记本上面的名字是骗不了人的,我的名字、班级清晰的印在了上面。日记本里面记录的自己不开心的事情,放到现在来看,那真的是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更不明白当时怎么会为它伤心落泪。
这种落花流水账式的文章写法一直持续到高中才有所改善。高中时期的语文老师虽然个子不高,但是富有文采,温文尔雅,给人很舒服的感觉,那时候最开心的事莫过于上他的课。他每次课前会放首音乐,甚至是给我们唱歌,让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起来。每周他还会朗读一些比较好的文章,会讲这篇文章中的亮点,以及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论证手法。
我学着运用老师讲的技巧去写文章,虽然作文提高了很多,但是仍不够优秀。老师说不能为了让句子更加华丽优美,刻意去生搬硬套,这样容易导致文章华而不实。每篇文章都是围绕中心思想去写,要有逻辑结构,而不是想到哪写到哪,毫无重点。经过老师的指导,加上每周一篇文章的练习,我终于可以写出有模有样的文章了,不用担心作文会拖高考后退了。
但是随着高考的结束,写作也随之戛然而止。当看到网上许多人纷纷因写作而成为简书、头条签约作者,并赚到了额外收入时,才发觉写作的魅力。看到别人成功时,自己也想快速成功,开通了公众号,想像他们一样开通原创,获得关注,获得赞赏。
但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么简单,特别是自己再次提起笔写作,不知如何下手时,竟发现自己不会写了,连比喻、排比、拟人都不会用了,更甚至连标点符号都能用错。在试着写了几篇文章后,仍然看不到起色。有人说,只要坚持写就好,坚持写就能找到感觉。
这种坚持真的对吗?记得有段时间为了完成任务,有些文字都是生搬硬套,写完自己都不想看,更别说别人了。结果就是自己越写越没有动力,甚至是更加恐惧写,大脑一想到写作就会不自觉的拖延,借由做其他事来取代它。但是想到自己的写作初心,不是为了追求文章数量,而是为了记录,为了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所以自己心态开始平和下来,不盲目的去写,去追求数量,而是关注文章质量。但是怎么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呢?
写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写作有规律可循,写作有技巧可掌握,必须虚心读书、学习,多读书,不但可以扩大知识视野、丰富生活积累、吸收间接经验,而且还能学习作者的写作技能,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所以,优秀的文章作品,都是我们学习摹仿的楷模。
写作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写作基础,选择输出范围,确定写作方向,让自己更精进。目前自媒体平台比较多,可以写不同主题的文章,发布到各大平台上,并利用平台的反馈,看哪一主题的文章点击率和阅读量高,来确定自己的写作主题。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以写关于自己的事情,也可以写家庭、父母、兄弟姐妹,去观察、理解思考他们的思想感情,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纳入你的文章素材库中,不会出现没啥可写的现象。生活有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每种味道都有不同的故事,把生活的每一个故事画面都储存在记忆的仓库中,用鲜活的文字记录下来。这样当我们回忆往事时,生活才丰富多彩、回味无穷。
对于写作,不要有畏惧心理,在大量阅读和记录生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找作文题目,进行分阶段地练习,多写多改、多交流,相信你我都可以看出有温度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