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一周岁生日,祝我生日快乐。
当然,并不是生理意义上的一岁。一年前,我在公众号发布了第一篇文章,开始公开写作。到今天满一年,与你分享一些感悟和收获。
为什么要公开写作?
- 一个问题
你接受过高等教育,却写不好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
我们平时说,学那么多年英语,却不能和老外交流。这当然值得反思,但我们或许忽略了:我们可能连母语都没学好。不信你看,多少人被总结报告虐得死去活来,多少人不能通过邮件准确传达信息,多少人写不出一个像样的租房合同?
以前我们说高考作文太死板,扼杀创意,没有自由。可后来才发现,更难过的是对着张白纸,什么都写不出。读完一本书,总喜欢写段文字发到朋友圈,可回头看来都是无病呻吟,和旅游时拍的“到此一游照”一样乏味。我总觉得这样的水平,很难理直气壮地跟人说:我是上过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 一本书
去年暑假读吴军新书《智能时代》,书中讲亚马逊产品推荐算法的原理:智能算法根据一个人的上网行为给他贴标签,判断他属于什么群体,据此推荐产品,甚至调整商品报价。
除了震惊于智能算法的强大,我还想到另一件事:
在那些算法看来,我是一个只有消费记录、访问历史、点赞和评论的 nobody,一个广告投放对象,一个流量来源而已啊。
听起来或许很可笑,但当时我很难过:明明互联网在连接所有人,各种内容产生和传播,可我只是看客,虽然也能享受各种便利,但总感觉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更何况有些内容实在差劲,以至于我自己来写也未必有那么糟(当然后来发现有点高估自己了…)。
我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便它很微弱,听到的人很少,也是我在互联网世界的第一声啼哭。
- 几位未曾谋面的写作老师
就在我萌生写作念头那段时间,很多我喜欢的作者,都先后发文强调写作能力的重要,号召大家练习写作。
李笑来、和菜头、连岳、Scalers、万维钢、吴军、彭小六……
我从他们那里汲取很多营养:
- 写作不是单向的表达,而是沟通;
- 写作不靠天赋,而是一种像走路一样可以习得的技能;
- 写作能够促进思考,教是最好的学;
- 别担心能不能写好,因为肯定写不好;
- 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写好,也没有人永远写不好;
- ……
当时我对这些话似懂非懂,但既然老司机们都这么说,也坚定了我学习写作的决心。
- 排遣寂寞
不是开玩笑,的确是排遣寂寞。由于某些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一个人住,而且跟人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怎么说呢,我每天都会读一段英语,而那些天里,说的话还没有读的英语多——相当于给自己创造了全英环境 : )
所以我有点担心,这样下去心理会出问题,所以把写作当成一种表达方式,把想法写出来,放空大脑,调节情绪。
三个阶段
一篇篇写下来,到今天已是第 34 篇。这些文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看法
第 12 篇文章之前。更多是自己的看法、想法和观点。有读后感,有新闻事件讨论,有不服别人观点打的笔仗,有公交车上听人聊天的总结,也有对往事的思考。
这些文章少有引文和实例,只是把想法搬到纸上,不做证明,也很少考虑读者体验。那时我是用便签纸列提纲:每张便签代表一部分,每部分又分出要点(1.2.3.4…),最后把每个要点扩充成一段话,一篇文章就完成了。
先搭框架再填充内容,降低了写作难度,但文章结构很松散,不同段落间少有联系。当然,开始的主要问题是写不出来,这些方面自然还考虑不到。
2. 做法
第 13 篇到第 21 篇之间。期间受李笑来影响,开始思考:文章对读者有没有用?好文章是一份礼物,让读者有收获,否则就是浪费他们宝贵的注意力。
当时在做一些事,就想着把自己行动的经过、思考和收获写下来。有习惯养成的经验,关于新年愿望的思考,记录时间的收获,公众号排版方法,读书心得。有自己一直关注的,也有朋友希望我写的。这一阶段更注重“一手”,强调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
3. 转述
第 22 篇文章以后。看到一篇万维钢关于写作的文章,主张写文章不能张口就来,应该有依据——
那些无病呻吟的鸡汤,根本配不上这个时代。
当然,我不认为之前的文章是无病呻吟,但做的事总是有限,不能持续提供写作主题。另外我想通了:是不是“一手”不重要,即便传播了千百遍,经过每个人大脑的发酵,也变得独一无二。只要有用,有依据,就值得写。
转述内容有经济学论文、英文书、红楼梦故事,最满意的是《初识红楼,不只是爱情》和《零基础如何阅读英文书》。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转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由于写作者的个性,总会有独特的语言和风格。这些文章也进一步化解了我对“一手”的执念。
从最初的指点江山,到后来的高调行动,再到用人话老老实实地转述。回看这三个阶段,是写作能力逐渐成长的过程,也是更虚心,更真诚的过程。你可以欺骗部分人于永久,也可以欺骗所有人于暂时,但不可能欺骗所有人于永久。“装逼”是没有用的,随着时间区间的拉长,读者总能看到你的真面目。
公开写作的收获
网上公开写作,和自己写完锁进抽屉,完全是两码事。
因为要给别人看,你必须写完整句,在读者有疑问处作解答,为读者解释他们不懂的概念,描述他们未曾体验过的感受;你必须有依据,不能张口就说“研究表明”或“某位哲人说过”,要注明出处;你必须用题图和标题吸引读者,用第一句话让他们读下去;你必须保证页面美观,设置好字体和行距,找出错别字;你必须用最凝练的语言,删去多余的“了”和“呢”,让文章读来更顺畅。
为了一张契合主题的图片,可能要在各个图库找上半个多小时;有些图片特别赞可你买不起,必须用公开版权的图片并注明出处以免版权纠纷;不适合的图还要修改,还要学 PS(第 32 篇文章题图上的两个小人就是我自己画了 P 上去的T_T)。
为了应对排版异常,可能要调整很多遍:删不掉的空白,对不齐的文字,变形的图片……为了避免每次都花半小时重复设置,还要学点网页排版:HTML ,CSS,排版工具。
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思路在煎熬中变清晰,很多问题也想通了;原来“写作”不只是“写”,作者要把自己变成只有一个人的“团队”。
以前我总是轻易批评,觉得别人写的文章不好,拍的电影不好,可现在的我会更尊重他们,因为我知道创造点东西有多难。
还有,这也是我第一次找到真正的兴趣。
曾经我没有兴趣,每当被问起总是说:我的兴趣是读书。可我明白,读书和吃饭一样,不过是生活必需品罢了。何况,爱读书太容易假装,拿本书不时翻动就好,有时还有虚幻的愉悦和满足。
兴趣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做到的那件事,而是你愿意为它承受痛苦和煎熬,三更眠五更起,嘴里骂骂咧咧却还乐此不疲做下去的那件事。对我来说,就是写作。
感谢大家的陪伴
第一篇文章发布不久,有读者留言,说读到这篇文章后,也开始早睡早起,生活改变很多。
这样的反馈让我很欣慰,原来我做的这些是有意义的:原本不可能相识的人,因我的文章受益,而我只是敲动了几下键盘,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呢?
现在这里已经聚集了 180 位读者,有些熟识已久,有些未曾谋面,但你们的只言片语总能给我莫大的安慰,你们的陪伴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谢谢你们!
题图来源:Annie Spratt on unsplash.com
授权基于:CC0 协议
其实 18 号才是我的“一周岁生日”,但是昨天太困了,拖到现在才写……
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陪伴!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