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杨多杰先生的《茶经新读》,如饮清茗,神清气爽,回味无穷。这是我近年来看完后较痴迷的一本书,有点爱不释手。所以,亲爱的朋友们,杨多杰先生的《茶经新读》是一杯值得常饮、久饮的走心茶。不信,请你随我来饮一杯。
记得那日收到书,打开包裹,淡雅的封面,简单的引文,清晰的目录,精致的配图,犹如杨多杰先生的文字,让人赏心悦目。特别是对我之类的茶小白来说,在习茶、买茶、泡茶、饮茶方面绝对算是一本比较全面的茶字典。
引文是对茶圣陆羽《茶经》的分析介绍,了解到《茶经》的确是一本重要的茶学干货。陆羽先生不按常理的“三一六”分卷法,杨多杰先生细细分析,对《茶经》目录用五个同心圆之说,全新视角地将看似凌乱的《茶经》进行了讲解。既让读者瞬间理解了茶的前端的生产领域、后端的文化领域以及作为纽带的茶器领域,又让读者自然的以《茶经》为钥匙,急切地想打开有趣的“中国茶文化”之门。
此书共分三卷,分别为卷上鉴茶、卷中泡茶、卷下品茶,每卷6篇。读完后有三个最深的感慨:
一、茶是有生命的。卷上鉴茶,作者将茶当成朋友知己一样对待。如文中说到茶树的四个期,即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衰老期。人与树都是要遵循自然法则的。只有健康成长的茶树,成年期的产量与品质才是有保证的。市场上对“老树茶”的追捧,导致一些百年老茶树“过劳而死”。那些“衰老期”的老树“被强制”返聘回一线工作,就像我们人类一样,这是有悖常理的。己所不欲勿施于“茶树”,看完后才明白爱茶得有度,真爱者何其忍?卷上鉴茶也重点讲解了对茶的好坏鉴别。正如人交朋友一样,损友和益友也是需要甄别的。好的茶不全都是出自高山,也不是越有名越好,更不是越贵越好,茶的鉴别: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对一些商家炒作、购物旅行中的一些购茶误区,所谓的“好茶”幌子,让读者看完也恍然大悟。让读者明白,真正的朋友是用心相处的,真正的习茶人,应是识茶的“伯乐”。归根到底,好茶,还是出在巧手匠心之间。
二、茶是有讲究的。卷中泡茶,作者对茶的讲究之处娓娓道来。看着书,就像两个朋友聊天一样,轻松地了解到泡好一杯茶,是一名爱茶人的必要修行,甚至连投茶之量也是不可以随心的。明白了泡茶人的“呼吸计时法”、“线香计时法”,远比泡咖啡的西方计时器更为人性化,也更有温度的美感。而作者对茶器的“二十四器”讲解,让读者知道泡好茶不可谓不讲究了。正可谓喝过茶的人很多,真正了解和懂茶的人又有多少。茶经中讲从采茶到制茶的工具就有十五种,所以作者说对茶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原来“高碎”也绝不是廉价茶的代名词,“纯手工”也不纯是全手工,只不过是商人的宣传噱头。同样,茶器也是如此。原来紫砂壶中的“全手”,也绝非全都靠手。泡茶如烹饪,茶汤如菜肴。所以,茶是有讲究的,真是知易行难。
三、茶是有功效的。卷下品茶,作者对茶的功效如数家珍。不甘而苦不是好茶,不苦而甘也算不上好茶。苦,并非茶的缺点,而是茶的特点。好茶为良药,可常饮,久饮。同时,饮茶配乐需相宜。若把挂画、焚香、插花、弹琴、泡茶等放在一块,来个“左拥右抱”,喧宾夺主,不专心而为,那就是雅事变尬事。作者提倡,普及茶文化要从娃娃抓起。因为,茶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陌生人。几乎所有人一直深度参与,从小培养,常练常新。而“客来奉茶”这个老礼儿,需要从我们的孩子教育起。以茶待客不仅是习俗,更应是我们中化的传统美德。原来,中国茶文化早已深埋在我们的根里,只怪我们没有细细体会。好茶汤,啜苦咽甘。好生活,苦尽甘来。茶的功效,既可养生,又可养心。
杨多杰先生在文卷外说自己不敢称“茶人”,却常被人尊称为“茶博士”,看时觉得奇怪,后来才明白“茶人”可不是一般二般的。原来“茶人”是要知行合一,不仅要懂茶,还要常背着竹筐上山采茶。而茶与博士都是好词,可连在了一起就有了贬义(旧时有钱人家专门打理茶事的奴仆或茶坊中的跑堂)。茶圣陆羽却是第一个被叫作“茶博士”的人,杨多杰先生说这个“职称”,让他与有荣焉。以后各位看官,这“茶博士”一词可得慎用。
我想,做一个略懂茶的人应该是件快乐的事吧。正如作者在后面卷外所说:冲一壶茶,吟一首诗,日日都是好日。因为,最美的生活,须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