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之要离开北京,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他送行。分别前,润之问了陈独秀一个问题:先生,您真的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落后的文化传统问题吗?
陈独秀:非也。中国落后的不是文化,是缺乏指导社会持续发展的理论,科学理论。
毛润之:那二位先生,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精力,去抨击旧文化呢?
陈独秀:因为他压制和阻碍了科学和民主的生成啊!更重要的是有些人要把它奉为,救国治国的指导思想。你不打倒它,新的理论就无法立足。所谓不破不立,就是这个道理!
毛润之:那看来,二位先生并非要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陈独秀:那当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谁也否定不了,假以时日,国泰民安了,我倒很乐意,在故纸堆里面安度晚年,那么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李大钊:我跟你的愿望出奇地一致!
三人关于传统文化的这段讨论,很有代表性。可能是受教科书的影响,不少人都以为,新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完全对立的关系,其实并不是的。
不管是“新文化运动”还是“五四思潮”,只有少数激烈分子是反对整个传统的;大多数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领袖,多只是反对传统中某一部分,却采纳、提倡或尊重其中另一部分。
他们所极力反对的,是当时许多顽固派和流行观点坚持的“凡传统的都是对的”。
比方说胡适,很多人会征引他说过的“全盘西化”之类的,认为他是“全盘性反传统主义者”。但有时,他的话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所说的,如果不拿他在别处说的话来平衡,那是误导人的。
胡适和他的老师杜威,当时极力提倡文化改革只能“一点一滴”地去做,胡适也否定有能解决一切的“万灵丹”。
更别说陈独秀、蔡元培这些科举出身,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人,他们虽然革命,改革,积极接受新思想,但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抹不去的,更不可能成为“全盘性反传统主义者”。
有学者说:新文化和“五四”时期,改革理性和救国热忱配合得相当好。
对的,正是如此,他们求新,但理性,并不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