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看到作者为了论证“漫画“呆伯特”的作者斯科特·亚当斯曾经表达过一个比较极端的观点:教育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那些考试得B的人身上,因为他们才是未来大众的主流”,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比如写作的教学,大部分是成不了作家的,但是把一件事说清楚,告诉别人你想说什么,摆出一二三,说出个所以然,则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沟通素质。
教育的精力需要放在哪里可谓是见仁见智,我们不做深究。我很感兴趣的是,作者所举的关于写作的例子,这个观点我个人深以为然。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消费者,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足以吸引人的眼球,让读者有停下匆匆脚步,驻足阅读的欲望。我因工作之故,每天都和文字打交道。有些文字读来很“顺口”,有些文字却读得“艰难”。
“顺口”的文字其实就是把事情说清楚,让读者一看,就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事。记得有一天,7岁的女儿问我什么是“语法”。我不知道她从哪里听来的词汇,一年级是绝不会涉及到这些知识。但我不能讲的太过于专业,还得让她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我想了一下,告诉她:“语法”就是说清楚一件事,不能乱了顺序。比如,妈妈在吃饭。不能说成“饭吃在妈妈。”或者“妈妈吃饭在。”她点了点头,表示听懂了。
“艰难”的文字很难表达清楚作者的想法,总会出现语序混乱、缺少主语、表达模糊等等语病。这也跟小孩子学说话时一样的,孩子兴冲冲跑到妈妈面前,噼里啪啦的说了一通,你没听清楚,这时就要引导孩子:“刚才你说的这件事是什么时间?在哪里?谁做的事?你心里感觉怎么样?”等等,分层次帮助孩子捋顺。也有的孩子磕磕绊绊,说不出来,此时就需要你告诉孩子:“不着急,想清楚再告诉我。”给孩子的思维留一个成形的时间。
我的同事和朋友总以为我擅长写作,有多么飞扬的文采,其实我也只是如书中所言,只是把事情说清楚而已。或许再加上一些个人的感受,进行一点理论的升华,或引用一些至理名言,文章自然润色不少。但这些所谓的“文采”或者写作技巧,是我们在学生时代就经常用到作文里去的,怎么到了工作中就束之高阁了呢?看来,我们都需要回过头,找找初学时的根本。
上学时,我的母亲经常会说一句话:“写作文就等于说话,会说就会写,会写就会说。”以前不觉得,现在觉得很有道理,且对我影响至深。如今只要我提起笔就觉得对面有个人,他/她在听我说,为了他/她能听懂,听的时候不打瞌睡,我尽量让自己的措辞用语该简洁时简洁,该详细时详细,该专业时专业,该有趣时有趣。最重要的是,把话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