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因工作、学习、生活等原因流动于不同地域之间,存在管理难落实、活动难组织、作用难发挥等问题。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对做好新时代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作出部署。新时代党组织要以此为契机,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实现流动党员“流而有管”。
强化组织“神经末梢”建设,构建全覆盖管理网络,为流动党员“筑巢”。伴随着新时代发展方式的变化,党组织需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特点和行业性质,创新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方式,如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区域、企业、社区等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让流动党员在异地也能找到“家”。作为流出地党组织应加强源头管理,在党员外出前做好登记备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流动党员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全覆盖管理网络,实现对流动党员的动态跟踪管理,详细掌握其流动去向、联系方式等信息。而流入地党组织要积极主动作为,与作为“娘家人”的流出地党组织联系,了解掌握辖区内流动党员情况,将其纳入本地党员管理体系,做到应管尽管。
完善教育“黄金课堂”创设,织密多维度学习矩阵,为流动党员“助学”。流动党员教育难开展的“堵点”在于流动性强、学习时间和地点难固定,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党组织活动方式,树立创新和服务两大理念,寓教育管理于服务当中,运用“互联网+党建”思维,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平台。线上,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等新媒体手段开设网络党课、微党课,定期推送学习资料、政策法规等,方便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学习。线下,充分利用节假日流动党员返乡时机或职业技能培训会等集中开展党内组织生活,帮助流动党员在思想上“充电”、在能力上“加油”,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推进服务“暖心驿站”提档,激发多变量先锋活力,为流动党员“驻心”。流动党员就是流动资源,党组织要用好流动党员中的“精兵强将”,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干事热情,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经济发展建设。流入地党组织要积极推动服务“提档升级”,主动为流动党员搭建服务“暖心驿站”,根据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积极培养,引导他们投身到当地经济发展中,让流动党员在外也能“大展拳脚”。流出地党组织要通过服务引导、情感关怀,鼓励引导在外流动党员发挥自身人脉资源优势,为家乡“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穿针引线,并将他们纳入乡村振兴发展“智囊团”“人才库”,支持他们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回乡创业或为家乡“传经送宝”,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
流动党员“流而有管”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协同发力,更需要流动党员的积极参与和自我约束。这样才能让流动党员在流动中彰显党员风采,让更多流动党员成为行走的“先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