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站在美的一边”这句话出自著名翻译家许渊冲。成尚荣先生在做儿童研究中,他从大帅老师的故事中阐释“站在美的一边”,就是站在美德一边,站在友谊一边,站在正确价值观一边。成先生的这一理解,不禁引发了我对自己教学行为的禅悟。
近期,小黄同学情绪波动很大,要么在上课的时候无意识地大喊几声,要么生气似地把书重重地摔到桌子上,要么傻愣着发呆,桌面上一本书、一支笔都没有。上课的老师很着急,多次提醒也没有用。
一天美术课上,美术老师友好地提醒小黄同学拿出纸笔画画,谁知小黄一下子情绪激动起来,大声吼道:“我不画!”为了不影响课堂,美术老师没作声,继续上课。
待下课后,正好是午餐时间,我也走进了教室。只见美术老师又走到小黄的座位上,轻声细语的跟小黄沟通:“走吧,咱们出去聊聊呢?”小黄不愿意出去。于是美术老师继续温柔的跟他沟通,出于对孩子的教育负责,试图一定要把他请出去跟他单独聊聊。我在一旁管理班级用餐,心想先观察一下吧,看看他俩的沟通情况再说。当我正埋头做事情的时候,突然听到小黄大吼到:“你出去!!”
周围的其他孩子被怔得呆视着不知所措。这孩子这样大吼对他苦口婆心的美术老师,我必须介入了。最开始,我打算用班主任老师的魅力去威慑小黄:“小黄,你这样对待老师很不礼貌,先跟老师出去聊聊吧,让自己安静安静。”我观察到,小黄并没有因为我的提醒而改变态度,依然无动于衷。于是,我继续加大说话的力度:“快一点,老师还要去吃饭,别耽误了老师的时间。”边说我边提高了嗓门,很明显语音里夹杂着一丝不耐烦,甚至有些怒气。
小孩子的心灵是有感知的,他能够从表情和语气中明白老师对他的感情。此时的小黄一下子瞪着满是愤怒的眼神大声朝我吼了一嗓子:“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他边说边朝座位的一角往后缩身,害怕我一把把他拽出来似的。小黄惊恐表情和动作在暗示我,我的班主任魅力已经发挥不了作用了。虽然我不能接受小黄对我和美术老师的怒吼,但是我知道,此时只有用以静治动的策略了,得想办法让小黄安静下来,才能破解双方僵持的尴尬局面。智慧的灵魂是道德、是博爱、是信任。
于是,我首先深呼吸一口,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然后向美术老师道歉说:“老师,不好意思,我来跟小黄交流吧,你先去吃午饭。”待美术老师离开后,我心平气和地对小黄说:“这件事就到这里结束了,咱们吃饭吧。”说完这句话,我就离开了小黄的座位。我远远的瞥见,小黄盯着我的身影的渐远,他慢吞吞的、似乎又有些担忧似的坐了下去,双手交错着不停搓揉,眼睛还一直盯着我站立的方向。
直觉告诉我,这孩子内心极度不安全,同时他那句“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代表着他内心极不情愿提及美术课上的事请,希望老师不要跟他再纠结了。其实回头想一想,孩子始终是单纯的,他想忘记那些不愉快的事请,或许是他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吧!我们成年人,何必要去纠结孩子的那一句不妥的话,去纠结孩子那不合适的态度呢?正如成先生所说:“我们只有相信学生,无条件地;信任学生,没有任何理由地;站在美的一边,永远的。唯有如此,所谓教育研究才会从善端出发,也才会落到美地一边。”
下午课间的时候,我观察到小黄情绪一直非常平静,既没有大吼大叫,也没有打扰课堂,唯有他自己一个人安静的待在座位上。这孩子非常聪明,我推测他脑袋里面一定在回放自己中午的表现。我也没有过多去打扰他,就先让他自己一个人慢慢去消化情绪吧。
放学时,我先试探性的走到小黄的身边,看看他有没有排斥我的表现。当我靠近他的身体时,小黄没有缩身,眼里的怒气也消失了,他的温顺告诉我,我俩可以说上几句话了。“心里舒服一些了吗?”“嗯。”“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何老师,我不该对你没礼貌。”“何老师可以理解你,但美术老师还不理解你呀?”“那我该怎么去找美术老师道歉呢?”……
毫无障碍的交流印证了,当咱们与学生相处时,要始终站在美的一边,去发现孩子的特点,去欣赏孩子的优点,去读懂孩子的内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替孩子着想。当研究是美的、教育是美的,学生才会是美的,生根、铸魂、益智、润心,这一教育的本质与目标才会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