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文章为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员干部要自觉扛起政治责任,以拼搏进取、矢志不渝的努力,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进取,坚决以“三农”向好的新局面,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乡村宜居宜业,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饭碗主要装中国粮”,用“粮谷满仓”夯实振兴“基本盘”。“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我国是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不打折扣抓好粮食生产,推动第一产业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为“三农”打牢根基、赢得主动、注入动力。面对新形势,我们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指南,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贯彻“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围绕保障粮食安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既要提高认识、划出底线,也要真抓实干、凝心聚力,以千钧之力守牢“大国粮仓”,将稳粮多产粮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把“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步步为营地写在广袤的田野上,推动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用“富农产业”点燃振兴“强动能”。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这个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农民要富裕,乡村要振兴,归根到底要靠产业发展,只有挑好肩上的“金扁担”,农民才能收获“金果子”。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牢记“千村千面”,深入挖掘特色的本土文化元素,在乡村中形成“将乡土味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农村乡地气息加入到农村项目”这样的观点。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扛起神圣职责,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多一点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要学会“推己及人”“回应关切”“彰显真情”,于“贴心服务”处见“为民温度”,捕捉“好点子”,开对“药方子”,蹚出“新路子”,充分尊重市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聚焦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不断做大农民共同富裕的“蛋糕”,确保在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用“美丽乡村”绘出振兴“新画卷”。“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中华传统文化告诉我们,对自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就是在发展生产力。从低矮杂乱的平房到别具特色的小楼、从随处可见的荒草到错落有致的绿植、从坑洼泥泞的泥土路到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新时代乡村的小康故事,是一个又一个多元文化绽放的生态理念所促就。将农田变景点、民房变客房、乡土变时髦,吸引人们远离都市喧嚣去旅游休憩,是助力乡村走出“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为此,党员干部要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时刻牢记“人民至上”的服务宗旨,坚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真正把工作实绩和群众满意度、幸福感牢牢“挂钩”,用产业发展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用美丽宜居让老百姓的幸福感“爆起来”,真正让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