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时期,大臣王杰曾担任过上书房总师傅,教皇子们读书。
据传王杰执教相当严厉,皇子不用功,他也敢骂敢罚。
有一次,因为皇子们对圣贤不恭,王杰便惩罚皇子们跪下。不巧,却被前来巡视的乾隆皇帝碰见了。
乾隆看到后又生气又心疼,当即让皇子们起身,并愤怒地对王杰说:
“教者天子,不教者亦天子,君君臣臣乎?”
其意思是:你教不教我们,我们都是皇子龙脉。你这样罚我们,是臣对君应该有的态度吗?
王杰当场不卑不亢地回:“教者尧舜,不教者桀纣,为师之道乎?”
其意思是:虚心受教的将来能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不受教就会成为桀纣那样的昏君,师道不就正该如此吗?
乾隆皇帝听完王杰的解释后,立马让皇子们重新跪下了,他不仅没有惩罚王杰,反而对他更加敬重。
现在很多家庭对孩子的管教明显是缺失的,爱有余,管教不足。
有些家长发现教育理念中,要求家长尊重孩子,结果,就有家长把孩子的感觉看得过重,不敢给孩子立规矩,不舍得让孩子干活,不舍得对孩子说重话,害怕自己的管教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
其实,管教和尊重孩子并不冲突,一位会管教的家长,同样也可以充满了对孩子的尊重。
一位不会立规矩的家长,通常也是不会爱孩子的家长。
教育孩子的天平上,一端是爱,另一端就是规矩。
规矩的重要性不必多言。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
孩子成长过程中,他会在很多时候去试探家长的底线,如果家长没有建立明确的规矩感,孩子就会茫然无措,实际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也是不利的。
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黑的屋子里行走,他左右摸索,如果他摸索到了一面墙,他会感觉踏实一些,如果他不断摸索,却是空空的,那种感觉就是无助的,不安全的。
因此,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看上去无法无天的孩子,他们的内心实际上很容易充满恐惧和不安,这种恐惧和不安根植于内心,即便长大成人,他们也会觉得自己是漂浮的,没有根基的。
他们并没有因为父母当初对他们的放纵而感觉到温暖和被爱,反而对父母的爱充满了质疑和不确定。因为他们一定会在生命的某个时刻发现,看上去被爱的他们,在家庭之外却受到了种种阻碍和质疑。
爱孩子,就需要为他里规矩。
很多家长也知道应该给孩子立规矩,但是规矩立得生硬死板,贴在墙上,严格执行,却少了爱的加持。
这样的规矩让孩子望而生畏,可能会在小时候由于家长的严厉而遵照执行,却在长大后,选择了叛逆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也可能孩子一生都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下,斩去了自己探索的天线,活成了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
所以,规矩里下来,并不是不可以有弹性,并不是非此即彼,需要家长用智慧去化解爱与规矩之间的冲突。
比如,有位家长说自己跟孩子定下了每天只看20分钟手机的约定,可是孩子往往看得高兴就忘记了时间,于是妈妈会很生气,要求第二天把时间扣除,孩子也答应了,结果第二天依然超时,此时妈妈的忍耐度就降低到冰点了。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妈妈针对自己的孩子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一位妈妈发现,自己儿子虽然有些超时,但是超出的时间并不多,而且孩子总能比较好的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在发现自己超时的时候,还跟妈妈撒个娇,这位妈妈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因为此事造成更多的亲子冲突。
另外一位妈妈,非常严格,坚决要求孩子不能出现超时现象,每次超时对妈妈来说都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与孩子的冲突不断。
所以,我们看到,规矩立起来,并不是不讲策略的。立规矩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孩子设定一个枷锁,而是为了让孩子认识到规矩之下,他能获得更多自由。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写过一篇刷屏文章,《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他说:
“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还必须管教、必须惩戒。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
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修不成材。有了管教,方知敬畏;有了敬畏,方知底线;有了底线,方知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