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觉知」,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来认识它自己。它不需要把对自己的认识,转向自己。
就像你问太阳要怎么照亮自己一样。它的本性就是照亮。它只需要做它自己,就会照亮自己。就像太阳只是做自己,就会照亮自己。和觉知一样。
照亮自己,并不是它所做的事情,只是它本如此。这和「觉知」是一样的。
知道自己,不是它需要去做的事情。它仅仅是做自己,就知道自己。它离自己太近了,在关系里了解它自己,为了在关系里了解它自己,它要先和自己分开,然后再转头看向自己。
那是不可能的。就像太阳不可能和自己分开,在宇宙中旅行几百万英里,然后转过身来照亮自己一样。
如果要照亮自己之外的东西,太阳就得把它的光线,从自己身上转移到那个别的星球上。
但为了了解自己,它不需要将光线照向自己。它就是它自己的光照。它自我发光,自我照耀。
同样,觉知为了了解某个明显不是自己的东西,比如心、身或者世界,念头、感觉、感知,它显然得发射出它的能知,它的觉知。明显地离开自己,朝向那个对象。
它通过提升起注意力,或者说有限的头脑(心智)这个形式来做到。但它不需要,以成为注意力或者有限的头脑(心智)这样的方式,来了解它自己。
它只是借由做自己,就了解自己。它是自我照明、自我知晓、自觉自知的。
请记住,我不是在说什么,跟我们毫无关系的、某种非凡的宇宙意识。我说的就是此刻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知道自己的体验的那个「知道」。换句话说,意识或者觉知。
它借由自己,知道自己。在自己之内,知道自己。通过自己,知道自己。作为自己,知道自己。
因此,我们能够从我们自己的体验里明白,我们所称为的「我」,就是「在」和「觉知」。
「在觉知」的这个体验,是它无法削减的天性。我们身上除了「在觉知」这个体验之外的一切,都可以被移除。但是「在觉知」这个体验自身,是无法削减、不可拆除的。
换个词,存在和知道,进入到我们自己本质的源头。当我说「存在」和「知道」时,我不是说,它们是两种元素。它们是同一种品质,如果能用品质这个词描述它的话。
「在觉知」或者觉知到存在,写出来都是一个词。我们可以说,这个觉知到存在或者「在觉知」的这个体验,是空无的。它没有任何客体对象在其中,只有它自己充满其中。
但是没有任何东西(客体)在里面,它没有客体的特征。它是自我觉知的,它不是被什么其它的头脑(心智)或者「觉知」知道。
它的天性就是「在知道」。它只是通过做自己,就知道自己。它说明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要知道我们根本上的天性,仅仅需要领会到觉知的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有个说法叫:最高的冥想是,单纯地「在」。
我们不可能像知道某种东西、某个客体那样地,知道我们自己。我们无法导引我们的注意力对准自己。
注意力是来自于我们自己,就像光明来自于太阳。那个注意力,只可能对准非我们的东西。就像太阳只能照耀非它的物体。
因此,要知道我们的真实天性就是空无觉知的途径,就是领会到空无的觉知。
这让只能知道客体的头脑(心智)有些沮丧,因为只能知道客体的头脑,想要像知道其它东西那样,就像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知道客体那样地,知道它的源头。
办不到!
Part 2
要想「知道自己」,方法就是做自己。要想做自己,方法就是知道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昨晚说,真正的冥想是一个「非练习」。
现在,对于我们所体验到的自己的天性,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我们已经发现了「我在」,以及「我在」的那个「我」在知道「我在」。
换句话说,我们发现了「我」就是「在觉知」的这个体验,或者说觉知到存在。这个「在觉知」的体验,是除了它自己之外无它物的空无。所以,我们打算怎样更多地了解自己呢?
通常当我们想找到某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就把注意力转向那个东西。如果我们想了解音乐,我们就把注意力转向音乐。如果我们想了解历史,我们就把注意力转向历史。我们想要了解什么,就会把注意力转向什么。
我们在此,是想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根本天性。因为,在我们了解自己的根本天性——「知道」体验的那个「知道」之前,我们对于体验的本质,有哪些是真实的,一无所知。
换句话说,我们不会知道心、身或者世界,有哪些是真实。直到我们了解了,「知道」它的那个东西的本质。
因此,对于我们真实天性的调查,是任何人类都能从事的最有高度的努力。实际上,任何调查我们真实天性之外的调查,总是会带我们抵达失望。
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反映出的都是「知道」它的那个东西的本质。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暂时的、有限的自我。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就是一副身与心,我们所有的知识,无论我们的知识是多么的精炼提纯,都将只是那个信念的一个推论或者一个延展。
换句话说,有限的头脑(心智)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基于那个信念的。头脑(心智)的根本本质是暂时性且很有限的。因此,如果有任何人真地想知道,头脑(心智)身体或这个世界是什么的话,他们得首先知道,意识实质上是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研究意识的科学,才是终极科学。它比物理学、心理学、生物学或化学更究竟、根本。
所以,我们要怎么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的天性呢。很显然,我们得问一问,「知道」我们自己的那个「知道」是什么。是它本身。了解我们根本天性的唯一方式,就是抵达它。
不是看一本书,或者听一位老师开示。没人能把关于我们的知识给到我们,别人只能给我们一些提示或者线索。让我们知道该朝哪看,或者更重要的该怎么看。
但如果我们想从自己的第一手体验里,了解自己的话,那它就只能发生在我们自己和自己之间。在这个关系里,没有能容纳其他人的空间,只有你与自己。
假如今天早上,佛陀会出现在这里,假如你可以选择把注意力放在佛陀身上或者放在你自己身上,我会建议大家选择后者。而且我也觉得佛陀会同意。
因此,现在就把注意力放在你自己身上。觉知「在觉知」的这个体验。
把注意力放在「在觉知」的这个体验上,这句话其实有一点误导。因为我们只能把注意力放在具备客体特征的东西上。
因此,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或者把说注意力放在「在觉知」的这个体验上的这个说法,是对只能知道客体对象的头脑的一个折衷。
因此,并不是真的给予我们的注意力,或者引导我们的注意力,而是让注意力放松下来。「在觉知」的这个体验,是注意力的源头,它永远不可能是注意力的目标对象,或者使命。
换句话说,不可能用注意力找到注意力的源头,也就是「在觉知」的这个体验。
更确切地说是,注意力放松了下来。注意力沉下去,而不是上扬。换句话说,不是注意力找到它的源头,而是它消融在它的源头之中。这就是冥想,是冥想的根本。
注意力下沉进入它的源头,知道在觉知。
Part 3
如果,你好像无法触及到「在觉知」的这个体验的话,那么,要回到这个「无目标」体验的,其中一个最直接的途径就是,
简单地问下自己:我是否在知道。
停顿,然后回答“是的”。
"我是否在知道"这个问题是一个念头。
“是的”这个答案是一个念头。
但在这两个念头之间,换句话说,在头脑(心智)之外,我们变得能够知道自己在觉知了。
实际上,我们不是变得能够觉知到自己在觉知了,而是现在我们注意到了「在觉知」的这个体验。而它之前,却因为我们把注意力转向了一个客体对象而被遮盖住了。
然后,你再问一遍自己这个问题:我在觉知吗?
停顿,
保持在停顿中,
作为停顿保持着。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