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又要来了,一想到这个节日,我就有种又是尴尬又是羞愧的感觉——这一切都要从自己去年万圣节经历了到美国后最大的一次文化冲击说起。
本着体验本地文化的积极态度,去年万圣节前我特意带着女儿去买行头。当时心里嘀咕着:新买一套衣服,就只为了穿一个晚上,实在是性价比超低。然后又突然想起再过两个月女儿要参加音乐会,而她的演出服都在中国的家里,为几分钟的演出又得新买一套也挺浪费的。
当时我恰好正致力于研究及倡导“可持续时尚”的概念,满脑子都是“一物多用”的念头。于是突然冒出了一个主意:特意买一条万圣元素最少的裙子,到时只要把那些元素去掉,就可以穿着它去参加音乐会。
而且我还真的找到了这样的衣服——一条连衣裙,黑色和紫色的混搭,带着很多蕾丝装饰,附配一顶黑色女巫帽,如果戴上这个帽子,这就是一套很典型的万圣装束;如果不戴帽子,我认为裙子本身完全可以当演出服装用,谁也看不出来。
两个月后的音乐会是在大学举办的,其实并不是非常正式的场合,观众也只是一起学乐器的孩子们及家长。一切都很顺利,至少我丝毫没觉察出有什么异样。
演出过后的一个星期,我照例带女儿回到大学附属的音乐中心上课,老师夸孩子在音乐会上的表现很好,于是我笑着说:“那条裙子其实是我们为万圣节买的。”老师本来没打算提这事,听我这么一说她实在忍不住了。她说演出当天她第一眼看到那套衣服,就知道它的来历,她的第一反应是咬住嘴唇什么也不说——因为当时已经没有任何时间可以让我们回家换衣服。
老师还说,当她带着我的孩子在舞台下排队等候的时候,身边的另一位家长看到这套衣服,脸上露出非常惊讶的表情。而老师能做的事情,就是继续咬住嘴唇,保持微笑。
说完这些之后,老师还不放心,告诉我再过几个月就是春季演奏会了,千叮万嘱:“到时千万不要让孩子再穿万圣服装来啊!”在羞愧的同时,我非常好奇地追问:“可是那套衣服本身确实没有任何万圣元素啊,大家是怎么看出来的呢?”老师说:虽然别人也不能百分百确定,但很容易这样怀疑——没有哪个七岁的小女孩会喜欢大面积黑色的演出服,再加上那些蕾丝和皱褶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万圣节……
好吧,这可真是相当失礼。后来我又反省了一下:如果是在纽约,我确乎也不会干这样的事。当时是觉得中西部的风气本来就不追求时尚,所以才有此一举。可事实是,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民风相当保守的地方,所以才更强调在正确的场合穿正确的衣服,容不得像我这样的异类乱来。
几个月之后的春季演奏会,我乖乖地花大价钱给女儿买了一件非常正式的裙子,老师看到它的时候,非常热情地赞不绝口。好在过几天我们正好要参加朋友的婚礼,于是,这条裙子又有了一次被穿的机会,终于值回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