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误区,闪!
误区1:以为理财 = 投资
说到理财,不少人就会先问:“给你一笔资金,你可以实现多少收益?”
可见,人们经常潜意识地将理财与投资收益画上等号。但实际上,投资和理财根本就是两个不同概念,绝对不能等同比较。
投资是指在可承担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组合,获取较大的收益;理财所关注的是人生规划,不仅要考虑财富积累,还要考虑财富保障。
人们必须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恰当投资理财渠道,内容比投资更要宽广得多。
所以不能简单地将炒股等投资行为,等同于理财,应将理财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它达到“财务自由”境界,使自己生活无忧。
误区2:盲目随波逐流
別人炒股我也炒股,別人买房产我也买房产,这种群体反应,就叫做典型的“羊群效应”。
我们不应盲目地跟从別人的理财行为,从家庭理财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可分为多个不同阶段,人在每个阶段中的收入、支出、风险承受能力与理财目标都不同,理财的侧重点当然也不同。
我们应确定自己现阶段性的生活与投资目标,审视本身的资产分配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再不断地调整资产配置,并选择相应的投资产品与比例。
不同的年龄层应安排不同的风险组合,年轻人可进行高风险投资,年纪越大,则越要趋于稳健。如对应于高、中、低风险投资工具等。
误区3:幻想靠理财发财,尤其是年轻人
年轻的时候,人脉、存款、收入和社会经验都比较薄弱。少得可怜的存款不会带来多少好处,普通人想通过理财致富而不积累是完全不现实的幻想。
因为投资本身是投资得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它可以用一辈子,越早开始越好。年轻的时候,花主要精力来提高工作能力,赚更多的钱并把它存起来。先稳定生活,然后才能起飞。
误区4:不在意生活中琐碎的开销
积少成多,滴水成河。在生活中,对大额支出格外小心,但不在乎小额支出。
如果你使用花呗,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平常没有大的开销,但是在月初还款时,你总是被这个数额震惊。金额没有问题,问题是不在乎平日的小开支,这些少量的钱合在一起时,最终会成为一大笔开支。
如果你有喝咖啡的习惯,每工作一天就要一杯35元的星巴克。这钱不多,你也不在乎每次付款的时间。但一年后,这也是一大笔钱:35×20×12=8400元
这笔钱足够你办一张两年的健身卡,它还可以为你塑造一个完美健康的体形。
又或者申请两门技能培训课程,提高你的业务能力,还有可能得到提升并提高你的工资。
误区5:理财是中年有钱人的游戏
既然发不了财,那理财还有何用……这样想是不对的,因为理财和学习是一样的,需要贯穿一生。这就像学习知识,积累的经验和财富越多,它发挥的力量就越大。
一方面,理财通过预算我们现有的生活来计划我们的生活。
把握清楚你的收入、消费、储蓄等,并根据自己的目标做一些调整。
例如,你五年的目标是买一栋房子。首先必须清楚地知道你的月收入是多少,花了多少钱,扣除费用后还剩多少钱,现在有多少储蓄,离这个目标还有多远?
经过所有这些计算,你会发现你目前的收入无法达到这个目标。然后想办法增加收入,比如努力工作,增加工资,比如发展自己的副业,需要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最终,你将顺利实现这个目标。
这,就是通过理财来规划你自己的生活。
另一方面,理财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细水长流。年轻的时候,收入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以及不断地总结和反思,这是最大的财富。
当你稍微大一点,有了更多的本金,可以关注收入,这是由积累的经验来保证的。
误区6:中年后不重视理财
在某种程度上,许多人谈论的中年危机是过于关注工作而不关注财务管理的结果。如果你让生活过于依赖工作,会陷入巨大的压力之中。
有人说中年人是最受欺负的人,有老人、压力小是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方面。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收入相对简单,甚至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工作。结果当然是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工作,即使“生活在羞耻中”。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分为几个阶段。人生前半段的主要收入取决于工资,后半段的主要收入取决于投资。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有两个机会可以改变你的命运。一次,基层跳到了中间,另一次是中间跳到了上面。每一次,收入都可以大大增加。
然而,人们总是会变老,这是一个不变的事实,随之而来的工资收入也会下降。那么只依靠工资生活的人,后半辈子应该怎么做?
其中,也有两次飞越。一次,从理财到投资,当你不仅仅是存钱,而是理解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平衡。另一次,当我们理解了市场规则,我们就可以规避风险,在市场中找到投资机会,抓住机遇。
PS:如果内容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支持一下。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视频号【吴守立国学智慧】,以国学智慧为出发点,分享关于个人成长、夫妻关系、孩子教育、企业管理等干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