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神圣的充实?
---从《传道书》问生命的意义
《圣经》之《传道书》是一卷关于生的困惑与死的虚空的智慧文学。它以平民的视角阐发了人们应该享受现世而非来生的世俗哲理,又表现出不同于传统佛教的思想重负。与其逃避现实,不如从容应对生活的种种苦难,以超世的智慧对人生报以会意的微笑。
《圣经》的《传道书》就是一卷关于生的困惑与死的虚空的智慧文学。智慧在犹太人的心目中占有至高地位。犹太人认为,智慧是解决人生及世界一切问题的制胜法宝,但在《传道书》中传道的个人发现了一个智慧无法解释的问题,这就是对于人生终结意义的困惑—“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在这里也第一次出现了死亡就是一切的结束的论断。至于上帝,至于天国,至于死后的安宁都成了并无实际意义的空话,连智慧也会随着人生命的终结而无处可寻。在生与死面前,智慧第一次显得无能为力。
“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
所罗门曾尽办法探求人类生命的最高价值,但到了最后,所罗门说出自己多年寻找的结果—在寻求满足与喜乐这方面来说,世界所能供给的,都只不过是虚渺而易逝的东西。一切都属虚空,没有价值,毫无至终的满足。“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单从表面看来,我们好像觉得所罗门是一个喜欢讲虚空的人,他好像是一个消极的悲观失望者,觉得人生已经是毫无意义的了。在《传道书》中所说的“虚空”,是指没有信仰没有上帝的虚空,而只有建立在信仰之上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虚空”原文为“hevel”,具有多层含义。《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传道书》中,指出了“虚空”在原文中的四种含义:1、短暂和空泛;2、不可靠、脆弱;3、徒劳无益;4、虚假。“虚空”的英文单词是“Vanity”或“Meaningless”,直译的意思有“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的意思。作者在全书中共使用了39次“虚空”,意在说明人生所经历的一切都是短暂的,虚幻的,无益的。
“虚空”从消极方面的认识是在说明这个世界是靠不住的,它不能给人快乐,不能给人希望。世界是不变的,可是世上的一切却是多变的,人不能掌握这个世界的发展规律,所以人的所作所为常受到这种规律的限制,使人陷在极度的虚无与恐惶之中。这便是虚空。乍听好像是在说一切都没有意义,甚至有种过激的说法是看《传道书》会让人意志消沉,失去斗志。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很不恰当。反言之,我认为这里的虚空恰恰是在强化一种积极人生的概念。《传道书》的作者一直在指引我们,要把我们领进一个可以超越“虚空”的境界。他承认人生中有许多靠自己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它从来没有鼓动人放弃世界,或者消极地听任命运的安排,而是在向人提供一种可以摆脱这种规律的方法,即信仰上帝。人若敬畏上帝,他的生活就会变得有规律性,而不再虚空。如果不了解这里的虚空真正表达的什么意思,那么就不会去了解我们要追求的是什么,很容易去沉浸在名利追求上,反而无法活出积极的人生。
我觉得这里还在一定意义上说一种人生观的问题,传道书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虚空的人生观,一种纪念上帝的人生观。作为一个人来说,必须明白的是,人是受造之物,以人的智慧是无法了解神的作为的。既然你不能理解神的作为,就不能去对神产生质疑,如果抱有一种对神质疑的心理,那么就必定会怨天尤人,不能积极的面对生活。这让我想起了《约伯记》,约伯是在无辜受苦之后对神开始了质疑,对神的信仰开始动摇,但是在其与三位友人辩论中,却使他更加坚定了坚定自己的信仰,找到了属于他的人生道路。对于消极的人生观,是一种做什么都不会去用心,不会去在乎的生活态度,《传道书》中说人的本分是敬畏造万物的主,谨守他的诫命。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就是告诉我们,人若离开了神,一切都变的虚空,这里的虚空不是单指得不到满足,还是在说最后的虚空。传道书所想传达的信息—只有与神建立了良好关系,才能寻获生命的真正意义。人必须以诚恳的态度来面对神的旨意,热心于践行神的目的;否则,人类的生命只会是没有意义的悲剧。
将这种“虚空”与佛教之“空”的比较。佛教中有一个重要的教义是“空”,常有人将这个“空”与《传道书》中的“虚空”混为一谈。佛教的“空”讲的是事物的虚幻不实。佛教谓一切现象都由不得因缘利合而成,没有质的规定性和独立实体,假而不实,故渭“空”。佛教的空是“万物皆空”、“诸法皆空”。其追求进入涅槃(超越尘世的“极乐世界”),而又以“悟空”为进入涅槃之门。故佛教被称为“空门”。
由上可知,佛教之“空”的根本是宇宙万物的空,这正是它与《传道书》之“虚空”的最大区分处。因为《传道书》所讲的“虚空”都是指现象世界的不可靠,从来没有说世界本身就是虚空的。佛教讲“空”,是提倡人们出世,与这个世界隔绝,《传道书》却不是如此,它从不否定世上的事物,反而提倡人们去享受物质带给人的快乐,并以此为上帝的恩赐。
没有认真面对神的人,会落入一个幻像里——「这世界不外如是」
《传道书》以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平民视角劝解人们享受现世而非来生。曾被先知所称道的智慧在此并不能解决人生永恒的问题,因为即使是最具智慧的人也只是无限接近于上帝的心理,而永远不可能与之达到心灵真正意义上的平行。上帝并不需要智慧,因为上帝与智慧同在,人类正因为缺乏才尤其需要智慧,但人永远无法通过智慧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敬畏上帝”一词在旧约其它书卷中的用法。在摩西时期以色列人因为敬畏上帝而极其强盛,在出埃及时,以色列人也敬畏上帝,因为主要是以色列的神,应当受敬畏,如此就得以存活。在《申命记》,敬畏上帝的主题占了重要地位,书中敬畏上帝与聆听、学习和遵守上帝的话有很密切的关系,并经常和侍奉上帝、爱上帝、依靠上帝等词句一同出现。《约伯记》说乔布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在《诗篇》里面,敬畏上帝的人,就是依靠上帝而行为正直的人,他们昼夜思想上帝的律法,谨守他的诫命,并以上帝的律例为乐,时常赞美耶和华。《箴言》里多出提到敬畏上帝和生命的关系。“敬畏耶和华就是生命的源泉,可以使人离开死亡的网罗”,“敬畏耶和华的,得着生命;他便恒久知足,不遭祸患”。因此敬畏上帝乃是引往丰盛生命的途径,也是上帝给人的一大祝福。
一个敬畏上帝的人,他不愿做任何罪恶的事情,违背上帝的心意,而使上帝不高兴,却愿意谦卑聆听上帝的教导,遵守上帝的诫命,过着一种全心信靠的生活,就是信靠上帝的应许而活。我觉得这又是在一定意义的一种信仰问题的体现。传道者认定享受人生是上帝对人的心意,是因为他知道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管理者,上帝愿意使人明白他所设立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于人的愚昧,将短暂的、虚空的当作永恒、真实的去追求,世界则变为虚空。所以只要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把虚空的、短暂的世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目标,才能在有限的人生中享受上帝的创造,真正理解上帝所设立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传道者所表达的是一个“灰色人生观”者的生活智慧,在消极和悲观的观感中,积极地活出趣味来,他积极的享受这虚空人生的每一个时刻。圣经清楚表明一件事实:“上帝要人在有需要时为主受苦、为主牺牲,但一般情况而言,他也愿人享受人生,享受创造主宰精心为人设计的一切,上帝赏赐人生命及暂时的产业来享受上帝所创造的一切,这是上帝的恩典”。
所罗门王作为一个凡人来说他的生活所体现的都是很辉煌的,实现作为人的意愿,把热的能力发挥到很尽致的状态,而这不是别人对他政权的颠覆,也不是其自己身体上有什么灾难。这么辉煌的人生,仍会感到空虚,通过其对人生的反思,最后得出只能在神圣里充实。在这里所反应出来的是一个关于一神信仰的问题:多神信仰是将神的意志分散到不同神那里,一神信仰则是将各种优点集于一身。一个人的肉身束缚了他的能力的发挥。从这里又继续引出了一个关于人性和神性的关系问题:在有限范围内,人可以做到最好,但是在无限空间中,人是否可以做到最好呢?这个问题挑战了人本身对存在的终极意义。人本身可以感觉到自己存在,除此之外还能把握到什么?这样就是在逼人进入一种永恒无限的维度中去,这样便逼出了人对自己局限性的清楚的意识。由此导出的一个关于“虚空”的问题,相对于一神来说,人是有欠缺的,那是否导致对人生消极的态度和方式?在对人的局限性的勇敢面对的过程中,所罗门王在一次次辉煌来到中,还是在忧心忡忡的反思人生,既然人有局限性,那么人向这种完美的神圣的打开,本身就是在扩展自己,人在克服自己局限性时,是可以走向完美的,消除空虚。在这个打开自己的过程中,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都是在对神圣的德行的追求之中,这也同时体现了一个道德要求—人在整个人生过程中把自己打开,不选择有限的带有局限性的人生,然后向着美好生活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