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城市里的人都享受着物质丰富的生活,但很多旧社会的东西他们根本无从得知,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报道,城里孩子看到农村的牛粪很是兴奋,其实这是一种悲哀,但没办法,很多早已被时代掩盖,希望在此平台能让一部分人看到多一点的文化认知。
很多人没从事陶瓷行业,或是从事陶瓷行业不久,可能对所谓的龙窑没什么概念,它真正算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陶瓷文化、陶瓷工艺、陶瓷制作方面开先河的,直到经济发展后环保政策的限制,陶瓷技术日益完善才让龙窑慢慢退出人们的视线,那时候制度不允许一般的普通人民参加工作,只能干农活领工分,没有一点的经济收入来源,全靠年尾的一点粮食分配和抵消日常生活用品。
那时候龙窑恰恰给了一部分人的财富收益机会,虽然不多,但至少比没有强,着实让一部分人改善了生活条件。同时想要赚这份工钱的机会门槛太高,一般人进不去窑厂工作,只能是子承父业或直系亲属这两条路,当然那时候看的是老师傅肯带人,如果徒弟聪明上手快,那么这口饭算是吃上了。
龙窑,顾名思义它的形状犹如龙的脊椎,扶摇直上,每一节两边开两个孔方便燃料进去燃烧(这里的燃料不是现在的天然气或其他燃料,而是山上的晒干的木柴和野草),每一节都呈拱形状,方便热气上升。龙窑的烧火需要工人用特地制作的工具去把柴火推进去,这些都是非经验老道者能完成。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龙窑估计都在政府的保护下已经列入名录,被奉为文化旅游的景点,而默默无闻且偏远地区的龙窑终将被工业文明所替代。
造坯的工具也是遗留了几十年的旧机械,通上电,师傅就得马不停蹄地干,完全靠人力一个一个地做出来,可由于大的酒罐分为上下部分,每次只能做上部分或下部分,然后凭借师傅的经验用专门的工具一锤一锤地捣鼓出来。(老一辈的师傅已经多半去世或年过半百,早已经没人继承衣钵,一代人的记忆将随岁月的流逝被时代遗忘)
烧制后的盆盆罐罐主要功能用于酿酒、腌泡菜、风俗礼仪等。一罐一盆都是火与土的淬炼,都是师傅用血汗筑成的作品,虽然不算是昂贵的工艺品,但那时候每一个的工钱都是养家糊口必须给足的。这些盆罐用的是最天然的原材料,没有一点的工业原料,当然也没有天然气烧出来的光滑且具有非常好的美感。恰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淘汰”给了龙窑孕育出来的陶罐有了返璞归真的生机。虽然物以稀为贵,或许多年后世人再也无法见到曾经的让老一辈引以为傲的辉煌。
一砖一瓦都是几十年前的旧模样,这一切都没变,可惜的是龙窑将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逐渐被淹没。假如你在哪里看到有龙窑的存在,或许那只是有人在坚守哪一份不想被忘记的遗憾,也可能只是为了生计而苦苦坚持。孰是孰非,只能在一声叹息后回归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