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不死君难
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XV1Y而V2之,“之”代Y,V2是V1之承接行为,为动词。故在构式压制下“美”做赞美解。X,遂V之,表最终达成V。崔武子娶棠姜的故事在《左传》中有详细述说,在此因聚焦在弑君后晏子之言行,故省略,用“遂”构式一笔带过。XV焉,“焉”标注XV为关注之焦点。本段中“庄公通焉”一事是后文晏子“若为己死而为己亡”之所指,需强调。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与典型的X,Y也构式不同,X?Y也构式中X乃反问句,Y亦是反问的构成部分。在对话语境中,是对问话人观点的否定:通过揭示对方观点论据的荒谬来实现:非独吾君,吾死也。后句亦然:吾罪也,吾亡;君死,归。在批驳对方的基础上,通过连用X者,岂以Y?Z论证构式提出为君为臣应尽义务,突显事理Z,即全篇之论点“社稷为重”。之后,再以Z为观点(用“故”标识连接)对君不同原因的死和亡臣子应有的行为进行论述。末句尤为辛辣“非其私昵,谁敢任之?”,用“且”表递进“人有君而弑之”,直接表明弑君者为君私昵之人:崔子。虽三反问句主语为“吾”,实暗指崔子当死、当亡、无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三踊”指古代丧礼,向死者跳脚号哭,以示哀痛。凡初死、小敛、大敛皆哭踊,谓之三踊。故此处并非确指跳了三次。
“枕尸股”是语法届讨论较多的句子。不详述,此处解为“枕尸于股”。可参考《晋书》列传第七:
及高贵乡公遭害,百官莫敢奔赴,孚枕尸于股,哭之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