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1.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遇到困难需要多花时间来应对这种不舒服的感觉,要冷静的分析问题。虽然解决问题能给她带来满足感,但她根本不想去推迟这种满足感。
人都有这样的倾向:问题一旦出现,就想立刻解决,不然就会思绪烦乱,寝食不安。这样的心态显然不切实际。
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阻碍心智的成熟。问题降临时,势必带来程度不同的痛苦。尽可能早地面对问题,意味着把满足感向后推迟,放弃暂时的安逸或是程度较轻的痛苦,去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这才是对待问题和痛苦最明智的办法。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而现在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神经官能症与人格失调症
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患者则不愿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与外界发生矛盾时,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则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神经官能症患者常常把“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本不应该”挂在嘴边。不管做什么事,他们都觉得自己能力不及他人,不够资格,因而缺少勇气和个性,总是做出错误的判断。
人格失调症患者则常常说“我不能”、“我不可能”、“我不得不”,似乎他们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的行为完全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无奈之举。他们缺少自主判断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症患者让别人活得痛苦。
移情的定义
把产生和适用于童年时期的那些感知世界,对世界作出反应的方式,照搬到成年后的环境中,尽管这些房是否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
完全忠于事实
首先它意味着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进行不断地严格的自我反省发。我们通过自身与外界的接触来认识世界。我们不仅要观察世界的主体进行反省。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
因为畏惧挑战带来的正常的痛苦,所以就靠撒谎来逃避,这样还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白色谎言和黑色谎言
黑色谎言就是彻头彻尾的撒谎,叙述的情况与现实完全不符。
白色谎言其本身或许能反映事实,却有意隐瞒大部分真相。常常被认为是善意的谎言,戴着“不想伤害别人的面具”,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宽容和认可。
对于想进入政治和企业高层领域的人而言,有选择地保留个人意见极为重要。要想在组织或集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注重表达意见的时间,场合和方式。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有时要开诚布公,有时则要抑制倾吐想法和感觉的的欲望。那么,怎样做才不至违背忠于事实的自律精神呢?我们应该采取如下原则:首先,永远不要说假话,避免黑色谎言;其次,要牢牢记住,除非是迫不得已,或者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否则,不说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说谎;第三,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例如满足权利欲,刻意讨上司的欢心,逃避修订心灵地图的挑战等等,而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第四,只有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才能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第五,尽可能忠实地评估对方的需要。这是一件极为复杂的工作,只有以真爱为出发点,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和选择;第六,评估的要领在于,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获得心灵的成长。最后一点需要铭记在心的是,我们通常会低估而不是高估别人运用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的能力。上述原则的履行十分艰难,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保持平衡
你要以追求诚实为己任,也需要隐瞒部分事实和真相。你既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你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把眼光放远,同时又要尽可能过好当前的生活,让人生的快乐多于痛苦,换句话说,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当,我称之为“保持平衡”,这也是自律的第四条原则。
在意识层面上,她们不知道旧的自我需要调整和变更,但在潜意识的层面上,他们已经开始了放弃与成长的过程。潜意识总是走在意识之前--对于某些读者而言,这可能难以理解,但这是千真万确的。
爱
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爱在帮助别人进步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换言之,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样也能使自己获益。
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
第四,爱是一种意愿。意愿与欲望有所区别。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够转化成行动,而只有强大到足以转化成行动的欲望,才能够称为意愿。二者的差别就相当于说:“今晚我想去游泳”和“今晚我要去游泳”。人人都有爱他人的欲望,但很多人只把这种爱停留在想法和口头上。想爱不等于去爱,爱得想法不等于爱的行动。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由意愿而产生的行动。爱一个人却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付出爱的时候,在为了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贡献力量的时候,一定是出于自觉自愿的选择,即主动选择去爱,而不是一种被动的强迫。
自我界限
要了解恋爱这种现象的本质,我们就必须先来了解心理学上所谓的“自我界限”。不妨以婴儿的成长为例。婴儿出生最初七个月里,还无法分辨自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界限。当他挥舞自己的小胳膊小腿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都跟着他在一起移动;当他感觉饥肠辘辘的时候,以为整个世界都在与他一块儿挨饿;在新生婴儿的感觉里,在一切移动和固定的事物之间,在他和周围的人群之间,在单个个体和整个世界之间,并没有什么界限和差别。当婴儿意识到他的愿望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周围世界的愿望时,他就开始在自己和世界之间做出区分。永远活在自我界限中,只会给人带来孤独。有的人把自我界限当成是一把保护伞,比如那些性格孤僻的人,因其童年生活都很不快乐,甚至遭到过不同程度的伤害,所以对于他们而言,外面的世界充满险恶,孤独和寂寞反倒能够给他们带来安全感。但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是渴望摆脱孤独,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
坠入情网
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塌,使我们的“自我”与别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自我界限的牢笼,情感就像决堤的洪流,声势浩大地永祥所爱的人,于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我们跟爱人结合在了一起。
在某种意义上,坠入情网是感情和心灵的一种退化。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让我们仿佛有体验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有感觉到自己强而有力,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实现愿望。我们感觉爱无比强大,能够征服一切,前途无限光明。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感觉是虚幻的,常常与现实脱节。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两岁大的幼儿,自认为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理喻。
坠入情网并不是真正的爱,只不过是爱的一种幻觉而已,情侣只有在脱离情网之后,才能够真正相爱。真爱的基础不是恋爱,甚至没有恋爱的感觉,也无需以之为基础。原因如下
1.坠入情网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不是有计划,有意识的选择。很多时候,不管怀有怎么样的的期待,没有机遇和缘分,就永远无法体会到恋爱的感觉,爱的情网,也不会为你张开;而有时候,它却有可能成为不速之客,不请自来。你完全可能爱上某个与你豪不相称的人,甚至因此而不愿承认对方身上的缺点,并对他产生深深地依恋。
2.不管自我约束如何严格,你只能控制恋爱的进程,却无法创造出恋爱的感受。换言之,当恋爱的激情到来时,你可以凭借愿望和意志力来控制爱的激情,却不能凭空创造出激情。
坠入情网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而是自我界限部分的暂时性的崩溃。扩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坠入情网却无须努力。当最初的激情退去时,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留下的只有失落和幻灭,心灵绝不会因此成长。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让自我界限得到扩展,让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而且不再恢复原状,这是坠入情网无法实现的结果。
坠入情的唯一作用是消除寂寞,而不是有目的地促进心灵的成长。即使经过婚姻,使这一功用延长,也无助于心智的成熟。一旦坠入情网,我们便会以为自己生活在了幸福的巅峰,以为人生无与伦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我们眼中,对方近乎十全十美,虽然有缺点和毛病,那也算不上什么,甚至只会提升其价值,增加对方在我们眼中的魅力。在这种时候,我们会觉得心智成熟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前的满足感。我们忘记了一个事实:我们和爱人的心智其实都还不完善,需要更多的滋养。
坠入情网的本质:既然坠入情网并不是真正的爱,那么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仅仅是自我界限的崩溃吗?是人类内在的性需求与外在刺激发生作用时,所产生的典型的心理和心理反应,其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的生殖机会。或者说,坠入情网是人类原始基因对于人类理性的征服,使我们心甘情愿地落入婚姻的“陷阱”。若非原始基因在起作用,不知有多少恋人或者配偶在步入婚姻殿堂之前,就会因想到婚后要面对的现实,而感到张皇失措,只想落荒而逃了。
坠入情网的感觉和真正的爱极为相似
在爱的过程中,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希望对方能够成长,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促使我们产生冲动,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心理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之为“精神贯注”。我们贯注的对象,就是我们所爱的人或事物。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某个对象,就会使之占据我们的心灵。对于某种事物长期的爱,使我们生活在了精神贯注的境界里,于是,我们的自我界限便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会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随着爱的进展,自我与世界的区别越来越模糊,最终让我们与世界融为一体。在这种方式下,我们的自我界限延伸得越久,爱得就越深;爱得越深,自我与世界的却别就越淡;我们越认同世界,坠入情网那种自我界限的崩溃所产生的狂喜就越容易出现。但这一次,我们是与所爱的对象真正结合在了一起,它也许并不像坠入情网时那样,拥有狂热的激情,但这种状态更加稳定和持久,也使我们更为满足。
恋爱与性和真爱的联系
恋爱或性有可能成为真爱的开始,因为恋爱和性爱造成的自我界限的暂时消失,可以使我们对对方做出承诺,而在履行诺言的过程中,真正的爱便可能产生。由于我们提前品尝到了自我界限消失后的滋味—即幻想中神秘的爱的感觉,所以在激情过后,我们仍醉心于那种美好的感觉,这种感觉会成为一个诱因,引发我们去追求真爱。坠入情网本身并不是爱,但他却是爱的神秘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环。
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壮,不管我们花多大心思装出无所谓的样子,但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曾渴望过依赖他人。不管年龄大小,不管成熟与否,我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心里健康的人承认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假如它牢牢控制了我们的言行,控制了我们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么它就不再是单纯的渴望了,而是变成了一种心理问题。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称之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特征
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总是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却没有精力去爱别人,就如同饥肠辘辘的人,只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却拿不出食物帮助别人一样。他们孤独寂寞,永远无法体验到满足感,他们无法忍受寂寞,也没有自我认知;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部寄托在同别人的情感关系上。他们不在乎依赖的对象是谁,只要有人可以依赖,就会心满意足。只要通过与别人的关系,使自己获得某种身份,他们就会感觉舒适,至于那种身份具体是什么,对他们并不重要。
精神贯注和爱的区别
首先精神贯注的对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事物,因此不见得有心灵的感受,贯注的过程不见得以爱为出发点。其次,对某种事物产生精神贯注的人,未必会重视其心智的成熟。第三,精神贯注可能与智慧和责任无关。最后,精神贯注随时都有可能消失。
两个彼此相爱的人,即便有了稳定的婚姻关系,仍会彼此发生精神贯注,但其间更多的却是爱。精神贯注或坠入情网的感觉,会使爱具有更多的激情,带来更大的幸福感,但却不是爱所必需的。真正有爱的人,不可能单凭爱的感觉行事。真正的爱来自双方心灵的意愿,而不是一时的冲动。真正的爱是自主的选择,无论爱的感觉是否存在,都要奉献出情感和智慧。时刻都有爱的感觉,诚然是一件好事,但爱能否持久,取决于我们是否有爱的意愿,是否有奉献精神。
爱
爱是为了努力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勇气。
爱最重要的体现形式是关注,我们爱某个人,一定会关注对方,细心照料对方,进而帮助对方成长。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调整心理状态,满足对方的需要。我们对对方的关注,一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能促进对方心智成熟,还可以对抗自己内心的懒惰,让我们付出努力。
体现关注的形式
体现关注最常见,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努力倾听。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这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此时,倾听者需要暂时把个人想法和欲望放在一旁,努力去体会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这样一来,听者与说者便通过语言结合在了一起,实际上,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彼此自我界限的一种拓展。倾听者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话语上,完全接纳了对方,那么,说话者就会在被完全接纳的气氛下,变得更加坦诚和开放,更愿意把心灵全部敞开,而不是有所保留和隐藏。所以,用心倾听是一种耗费精力的过程,必须以爱为出发点,只有基于共同成长,自我拓展的自我完善的医院,才能够达到倾听的目的。但是,很多人却缺乏用心倾听的能力,不管是在商务活动还是在社交生活中,他们都不会长时间倾听他人的讲话,而是采取有选择的倾听,他们的头脑早已被别的事情所占据,一边假装倾听,一边想着怎么样使谈话尽早结束,怎样尽快达到目的。他们也常常转移话题,灵活地把谈话主旨加以调整,以便让自己感到满意就。
用心倾听是爱的体现,而婚姻是提现这种爱的最佳场所。遗憾的是,很多配偶却不懂得倾听。要学会倾听,夫妻双方都必须对各自的不良习惯加以约束,都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正是因为倾听十分艰难,许多夫妻的治疗才常常遭遇失败。当患者听到医生提出要求,让他们特地安排时间倾心交谈时,他们通常都感到这难以理解。他们觉得这样太过正经,缺少浪漫。事实上,除非专门为倾听安排时间,并选择适合的场合和地点,否则治疗就难以顺利进行。
独立的风险
人生是一场冒险。你投入的爱越多,经受的风险也就越大。我们一生要经理数以千计乃至百万计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就是成长,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胧和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与清醒。这是了不起的人生跨越,她不是随意迈出的一小步,而是用尽全力向前跳出的一大步。很多人一生都未能实现这种跨越,他们貌似成人,或许也小有成就,但直到寿终正寝之际,他们的心理仍远未成熟,甚至从未摆脱父母的影响,获得真正的独立。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即使是心理最健康的孩子,初次步入成人世界时,出了兴奋和激动,想必也不必迟疑而胆怯。他们不时想回到熟悉而安全的环境中,想变回当初那个凡是依赖别人的幼儿。成年人也会经历类似的矛盾心理,年龄越大,越难以摆脱久已熟悉的事物。
自尊自爱
心智的成熟,除了爱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我界限,还需要什么条件呢?自尊自爱。原因是:首先,敢于追求独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我尊重自己,才不愿得过且过,也是因为尊重自己,我才不想忍受不适合我的成长环境。其次,自尊自爱不仅是接受挑战的动力,也是勇气的来源。一个人必须大踏步前进,实现完整的自我,获得心灵的独立。尊重自我的个性和愿望,敢于冒险进入未知领域,才能够获得自由自在,使心智不断成熟,体验到爱的至高境界。放弃真正的自我,我们就无法进入爱的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墨守成规,被动而消极地抗拒心灵的呼唤。
爱的风险
爱的最大风险之一,是发生冲突时的指责和假谦虚,即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去指责所爱的人。父亲指责儿子时会说:“你最近怎么鬼鬼祟祟的?”潜台词是:“你不应该鬼鬼祟祟的,你这样是不对的。我有权批评你,因为我就从来都不鬼鬼祟祟的,我是正确的。”
真正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或与对方发生冲突。真心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
“我看清了问题的本质吗?”“我的动机是为对方着想吗?”“我是否真正了解我所爱的人?”“他的选择可能是正确的,我是否因经验有限才觉得他的选择不够明智呢?” “我想给所爱的人提供指导,是否是出于一己之私?”真正以爱为出发点的人,应该经常反思上述问题。
“要改变当前的局面,我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方式?我要凭借什么样的个人影响?我如何断定我采取的方式,对孩子,配偶,集体,国家乃至人类有益无害?我凭什么认为我的想法正确,可以把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改变对方?我应该怎么样扮演支持者的角色?”
爱与自律
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
你选择的爱的对象,应该能够通过你的帮助,让自己的心智的得到成熟。事实上,许多人把心灵藏在厚厚的盔甲里,你想以实际行动去滋养他们的心灵,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最终却无济于事,对于这样的人,应该及早选择放弃,因为你不管如何倾注自己的爱,都无法使对方的心灵获得成长,就如同在干旱的土地上播种粮食,只能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爱是一种心理治疗
现代心理治疗理论敢于一反传统,把心理治疗定为真正的爱的历程,那么反过来说,真正的爱能否使心理治疗更有成效呢?如果我们真心去爱自己的伴侣,父母,子女,朋友,我们能为促进他们的心智成熟而进行自我完善,这是否也意味着我们是在对其进行心理治疗呢?答案是肯定的。
好运
好运是一种天赋和才能,换句话说,有些人具有这种天赋和才能,而有些人则不具备它。我的基本假设之一是,“意外发现的有价值或令人喜爱的事物”是上天恩典的表现之一,这样的恩典是我们所有人都能触及的,只不过有的人能够把握,有的人确让机会白白溜走。那么如何把握这份恩典呢?有的人之所以不懂得把握机会,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恩典的存在,也从不知晓某些好运的价值,因此也就从未“意外”发现过令人惊喜的事物。换句话说,人人都有机会与恩典不期而遇,但有的人在恩典降临时不懂得把握。他们对类似的好运不以为然,以为不值得小题大做,结果任凭大好的机遇从身边溜走。
我总是尝试不去把每个人看作是真正的实体,而当我自己的思想局限让我不得不把人们认作一个个实体时,我会想想这些实体的边界乃是非常具有通透性的,与其说是一堵墙,不如说是一道篱笆,无论是从篱笆顶上还是缝隙里,别的“实体”都可以翻进来或是渗透进来。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就是这样彼此渗透的,而二者又都不能说是构成我们精神世界的“实体”
恩典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就像身体包裹在衣服里,血肉包裹在皮肤里,骨骼包裹在血肉里,心脏包裹在胸腔一样,我们的心灵和身体包裹在上帝的慈善之中。衣服,血肉,骨骼和心脏都会衰朽,而上帝的慈善却永远保持完整。
原罪:懒惰
不少人的爱是虚假的爱,因为他们不想承受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痛苦。懒惰是爱的对立面,是人生中一种可怕的消极力量。
我们需要选择相对艰难的道路。如果要走完这样的道路,我们就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经受更多的痛苦。这当然使我们产生恐惧,从而想要逃避痛苦。
懒惰与你花多少时间工作,如何对别人尽职尽责没有多少关系。懒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恐惧感。
我曾指出,人们总是觉得新的信息是有威胁的,因为如果新信息属实,他们就需要做大量的辛苦工作,修改关于现实的地图。他们会本能地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宁可通信的信息较量,也不想吸收它们。他们抗拒现实的动机,固然源于恐惧,但恐惧的基础却是懒惰。他们懒得去做大量的辛苦工作。
自我完善
自我完善意味着接受新的责任,做出新的承诺,发展新的关系,达到新的层次,经受更大的风险。现在我们可以认为,我们其实是害怕失去当前的地位或角色,所以才害怕转换成新的角色,达到新的地位。我们害怕改变现状,害怕失去目前拥有的一切。
一个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擦觉到自身的懒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就我个人而言,在追求心智成熟的过程中,我越是接近事实真相,就越是感到懒惰在作祟,而我有可能获得的最新启示随时都会从身边溜走。有时候,当我即将获得建设性的思路时,脚步竟会突然停止,或不由自主地变得迟缓起来。我相信,某些极有价值的想法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消失,让我忙碌了半天,最终功亏一篑。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一旦发现自己放慢了脚步,就会强迫自己加快步伐,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大步跨进。
邪恶
邪恶是为所欲为,横行霸道式的懒惰。并且不可避免。邪恶是运用一切影响力组织他人心智成熟与自我完善的行为。一般意义的懒惰,只是对自己和他人缺少爱,而邪恶则视爱为仇敌,与真正的爱完全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