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李笑来的《我们重新认识了“错过”》,想起自己曾经错过的事情,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写作和英语了。
先说说文章都说了什么?
一、为什么会错过
错过有六个层次:
- 没听懂,没有听明白
- 听懂了,感觉没有什么道理,不相信
- 听懂了,感觉很有道理,为了逃避困难,而试着说服自己,这件事情和我没有关系
- 听懂了,感觉很有道理,认为和自己有关系,觉得自己做不到/做不好
- 听懂了,感觉很有道理,认为和自己有关系,觉得自己可以去尝试一下,浅尝辄止了一下发现作用不大,遂放弃
- 听懂了,感觉很有道理,认为和自己有关系,觉得自己要努力践行和尝试,于是就非常用心的去尝试,发生效用
经过整理,笑来对错过的含义阐述是层层递进深入的,最幸运的是最后一种:听懂了,听进去了,认真践行了,改变了自己的世界,因为坚持到最后,一念一世界,最后我们多了一个维度,看到了过去不曾有过的景象,又多活了一遍。
最可怕是倒数第二种:听懂了,听进去了,不认真践行,最终导致永远错过。不认真践行的人,是看不到改变后的自己,因此永远也不知道坚持到底的复利效果。
二、错过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等时过境迁,我们才发现错过的究竟是什么,往往会说一句:“当初要是早一点做准备就好了。”
世界在变化,舒适区也在变化,如果你不主动去改变,就只能被动去适应。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被迫转行,去学一个跟本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工作。
我有个同学中文系毕业后去做了互联网运营,看似专业不对口,其实早在大学期间放暑假的时候,去尝试到企业做实习,慢慢摸索出运营的职业方向。实习期间看了不少产品运营方面的书,这就是跳出了舒适区,主动学习一个新兴事物的最好例子。
跳出了舒适区,改变自己去主动适应着瞬息变化的社会,是最好的价值积累。
那什么是错过呢?根据笑来这篇文章来看,我的理解是:错过就是过去的某一刻我们应该去做另外一件可能价值更高的事情,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重视或者坚持做那件事。
由此引申一个经济学概念,就是机会成本
。
机会成本
,就是你做了某项选择,而所失去的其他选择可能的收益。
姚明同火箭队签订了5年的合同,火箭队付给他的总薪酬是7000多万美元,加上他平时代理的广告收入,据说他的年收入已超3亿元人民币,但是如果他选择去读大学的话,这些收入很可能都会失去,也就是说,与在NBA打球相比,他选择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要大得多。
其实学习也是有机会成本
,能够通过学习这项技能或知识所得到的收益,和学习那项技能或知识所获得的收益,也要有个比较,这样才能判断到底要学习什么。
如果按照机会成本
的经济学概念分析我们每个选择,我们会更好的利用收益最大化,来防止“错过”的坑。
三、如何不错过?
1、换个角度思考
因为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学生,而从来没有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你也许并不需要当老师,但是当你能够站在这个视角去考虑问题时,你会学的更好。
创业者不要觉得自己只是创业者,而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李笑来
如果按照笑来的思路来讲,可以联系到上周的《我们重新认识了多维竞争》一文,加深另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如果错过了某些事情,是因为没有用多维度角度去看这件事。如果身份是学生,除了学生角度外,可不可以从老师,家长,校长角度去思考呢?
采铜的《精进》一书中,就解码的规律一节中说到,因各人视角不同,我们对待事物的解读结果也不同。比如书中提到的会讲故事的小黄鸭玩具,小孩眼中看到的是“小黄鸭讲了什么”,家长会看到小黄鸭是一种玩具,它的教育效果,性价比等角度来看待,而在玩具工程师眼中,他会看到小黄鸭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当我们换个角度思考的时候,我们会收到更全面的信息,从而有利于我们作出更准确的决策。
2、迈出第一步
一开始的时候,总是喜欢犯一些过度预期的毛病,定的目标太高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障碍,可能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的。——李笑来
有时候我们定目标的时候,总是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这是一种认知失调
。
认知失调
理论认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也就是说当两种重要的信念、态度或者看法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一种极端的心理不适感。人类不能长时间地忍受这种不协调,所以他们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或者态度来缓解这种不适感。
我们常常感觉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是因为我们的行动没能赶上自己认知,出现了知行不合一的状态。有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放弃了行动,也就是半途而废。
这时候,我们应该降低对这件事的期待,先走小步,也就是首胜状态,走出第一步,获得小小的成就感,慢慢小步快跑。就可以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
比如三年后我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写手。那现在写的这篇文章,其实就是走出第一步,把肚子里的想法写成文章,让头脑中的想法落实到文字上来。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利用了写作这一输出手段来验证自己知识是否掌握到位。
3、听话照做
记得笑来有一篇文章说到自己的教学经历,初中生和大人学习英语,发现初中生的托福成绩明显高于成人考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
因为初中生没有太多个人观念,而大人总觉得还有更好的授课内容。
去掉怀疑,把精力花在行动上。把专家提出的建议反复琢磨,持续行动积累价值,因为行动才能改变命运。
回想起以前曾经暗暗发誓要把写作和英语学好,增长专业技能,可是屡次掉入了“错过”的坑。
为了防止再次掉坑,这次我结合笑来的文章,进行认知系统的升级:
- 这两件事跟我有关系,要用心的去学习,在自己身上发生效用
- 停止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每周1500字以上,把这些文字集结成一本电子书。
- 预防陷入认知失调,对难度较大的写作和英语,一开始的目标不要过高。
- 每天抽出时间反思,当天有没有错过某些事,和将来要错过的事情,根据机会成本,作出最优决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