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回来已经一周,在上海的那几天感觉突破了一些瓶颈期,收获了很大的信息量,自己也做出了一些突破,一直想整理一下所思所想,并能够写下文字以便分享,也希望自己的一些文字,能给其他人些许的灵感。
在去上海之前,我大概经历了一个月的比较痛苦的自我怀疑阶段,怀疑自己的专业能力,怀疑自己的业务能力,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设计,尽管我已经在设计这一行做了快十年了,到了这个节点上,依然会有这样强烈的自我怀疑,依然会觉得有点迷茫,所以大概即便你十分热爱一个行业,也还是会预到一些“瓶颈期”和迷茫期,而这个时期,你看似依然心情工作,内心却是十分痛苦的,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似乎犹豫不决,且无法坚定,要知道我是一个多么雷厉风行的人啊。
好在我不是一个特别容易陷在情绪里走不出来的人,下一个念头就是,我现在该如何走出这个困境,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个十分合拍的设计拍档,我们都意识到自我升级的时刻到了,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觉得是不是能力不够,那就要走出目前的这个环境圈,去学习,去接触更多的人,提高自己的能力,于是在和另外两个十分支持我们的拍档说了情况之后,我们也找了一些学习课程,筛选之后他们立刻给我们报了十堂课的学习,而且一报就是两个人的全年学习课程,十分感恩我能在这么一个彼此支持的团队里,我也定当不负。
到上海的第一天,入住凯悦酒店,是设计大师安藤忠雄的作品。说到这里,一个搞笑的事,我们在房间里找了两天才找到卫生间灯开关的位置,被一个挂着的浴袍挡住了。也一直在吐槽交通动线的不合理,典型的风格主义的装饰手法,但是玩笑之余,抱着一个学习的心态,一个beginner的心态,我们只看让我们学习的地方,那在上课之前我们就已经开始学习了,一些细节位置的处理手法,经典元素在同一个空间里不同位置的贯穿使用,不同材质的收口处理,处处都有学习的地方。
所以我发了个朋友圈说,上课之前,眼睛就已经开始在学习了,对于设计师而言,看图片和实际的空间体验是其安全不同的学习感受,所以根据这一点,我们回来之后决定开展一个一系列的活动——《以设计师的视角看世界》,我们鼓励我们的设计团队,周末的时候一定要走出家门,去不同的地方去看自己感兴趣的空间,并在周一例会给团队的小伙伴分享所看所想。
第一天上课的大咖是唯想国际的设计师李想。一个干脆利落,反应速度,语速都奇快的小仙女, 钟书阁的御用设计师,成功的设计师与成功的作品的关系一定是互相成就的。
在李想的分享中,我收获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三点:
1.设计师是最优解提供者。
当然这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但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对我而言意义挺大的,设计师是解决问题的人,但是个重要的一个技能是,如何给出最优的解决方案,这是普通设计师不断提高的一个衡量标准。基于此,我也自己进行了思考,这一点,也许更加适用于工装的项目,而非家装项目,为什么这么说呢?
空间是服务于人的,私宅的使用者是服务于单个家庭或者个人,并非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在前期沟通中,往往也并不能得到真实的信息,因为很大一部分个人并没有办法明确的描述出自己的需求,而每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的不同,家庭成员性格的不同也决定了即使是同一个户型,针对不同的客户也没有一个标准解决方案,这个时候是需要设计师根据不同的需求组合提前给出多个方案,在设计沟通过程中让客户共同参与进来,设计师通过在与客户的沟通探讨中最终确认最优解。
工装空间则不同,工装空间,通常是服务于某一类群体,设计师在进行功能性规划设计时通常应以市场需求以及专业的大数据,客户画像等科学的数据支撑作为导向去进行设计和规划,这个时候就需要设计师具有给出最优解的专业能力,在提案的时候就已经充分考虑各种需求及问题,给出设计师的最佳解决方案。
2.去风格化
这里李想说的是自己的个人作品的风格,不局限于某一类所谓的风格主义,而是更多的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创作出一个又一个新的完全不同的作品。
去风格化这是我这半年来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自己发现的问题,是因为发现在私宅的项目里用风格和客户确认需求越来越困难了,随着信息交流越发快速,室内设计行业的专业壁垒逐渐被打破,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大家可以自己定义风格。 然后你就会发现,同一个作品,有些设计师称之为北欧风格,有些设计师称之为田园风格,有些设计师称之为现代风格。这也间接导致了更加外行的普通客户,分不清自己喜欢的是什么风格,在与设计师初步沟通的时候,鸡同鸭讲,客户说我喜欢北欧的,在一部分设计师的认知里,北欧是这样的
然而客户口中的北欧风格,他自己认为的可能是这样的
这基本就是在两个频道沟通了,所以如果还继续拿风格去沟通的话,是增加时间和试错成本的
因此我给我们的团队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元素化沟通,如果客户提出了某种风格,作为设计师,要将沟通深化到具体的元素上去,例如木元素,是哪种木,浅色还是深色,墙面的颜色,线条的喜好等等,只有这样子脱离风格的束缚,进行具象的沟通,才能打造出属于客户真正喜欢的空间。那么摆在眼前的下一步,就是我们要怎么继续深挖各种元素的组合模块,更加具有空间美学的质感,也更加具有可塑性的功能性。
1. 设计师同时也是外交官
这是最大的收获,有句大实话是十分之振聋发聩的,一个设计师和自己达成共识是没有卵用的,做一个项目,自己嗨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与各方达成共识,项目最终才能够落地。
所以我在想,如何能够和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是设计师除了专业技能之外也需要认真学习的能力之一,课堂上李想推荐了《关键对话》这本书,之后要好好专业一下
课后的时候,和其他设计师沟通过程中,我和我的拍档同样也发现了我们营销技巧的短板,我们一直局限的认为,只要专业能力足够强,可以足够表达清晰自己的理念,想法,就已经够了,并且有一点自视清高,觉得不屑于“营销”。
但是通过这次和同学之间的沟通,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设计是服务行业,因此也离不开商业,那么“营销”技巧其实就是一种谈判技巧,设计师如何能与甲方达成共识,能让客户接受你的设计作品,并为之买单,除了靠作品本身的硬实力之外,谈判技巧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一能力的突破于我而言也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个也是接下来我们加强学习的重点之一。
第一次长文字的分享,欢迎探讨。
ps:文内未用敬称李想老师,主要是李想本人形象太小仙女了,老师叫不出口。。